司马迁为何写报任少卿书,他为何不能救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书信,这是一段用血泪浸染的告白,这是一首用灵魂奏响的乐章,这是一团在天地间游走的浩然正气。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一段文字,能够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激昂愤慨,时而悸动感怀的话,那么,一定就是这封书信了,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在遭受到人生最大的一段挫折之后,司马迁没有被打倒,而是忍辱负重,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这不是每个喜欢文学的人,都能够企及的高度,它只能意会,不能形容,要是你试图用任何文字来描述司马迁作品的恢宏和壮阔的话,那么,你所能想到的任何词语,都无法与之相比,都显得那样渺小,都好像是玷污了他和他的文字世界。然而,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要说,要用我的文字,来说一下读了他的《报任少卿书》之后的感觉,哪怕我所说的一切话语,都只能反衬出我自己的渺小,我还是要说,因为,司马迁的高度,是我一生都在追求的文学艺术的最高点。说起司马迁,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他的《史记》吧,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广博见识,完成了这部旷世杰作。然而,这部作品实在是太伟大,太深邃,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讲完的,所以,我还是先来谈一谈他的那封书信《报任少卿书》吧,其实,如果能够真正读懂司马迁的这封书信,便也会理解司马迁的文学理念和他的精神。要了解这封信,必须要知道这封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而那位任少卿,又究竟是谁。不过,要知道这些,还是要先知道,司马迁自己的故事。二十岁那年,司马迁就抱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想法,走遍了大江南北,三十八岁的时候,他继任父亲的职位,成为太史令,四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李陵之事而遭到了汉武帝的怀疑,被下狱。为了完成他的历史巨著,他忍辱偷生,主动选择了接受腐刑。后来,根据《汉书》的记载,“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就是在这之后,他收到了任安的信,任安,就是任少卿。当时,任安因为太子刘据的事情受到了牵连,被判死刑,他想起了司马迁,想起了司马迁也曾经和自己一样遭到牵连,所以,他觉得司马迁一定能够对他的事情感同身受,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司马迁的身上,希望他能够以中书令的身份,向皇帝“推贤进士”,从而救自己一命。然而,司马迁在接到了任安的信之后,却相当地为难,在迟疑再三之后,最终还是拒绝了任安的要求,他将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详详细细地写在了一封书信中,这就是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也叫《报任安书》。了解了这封信的创作背景之后,不禁会让人生出这样的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司马迁同情任安的遭遇,作为中书令,也有资格举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拒绝呢,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任安受刑吗?如果仔仔细细地读过《报任少卿书》之后,我们就能理解司马迁心中的苦痛了,司马迁之所以选择拒绝,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司马迁的拒绝,实在是因为“不得已”。司马迁不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他在信的一开篇就说了,对于任安提出的“推贤进士”之事,“仆非敢如此也”。接下来,就详细说明了其中的原委。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刑余之人,“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自己已经处于这样的一个身份了,还有谁能听他的话呢,就算自己为任安说情,也只不过是自取其辱而已,“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他身为中书令的职位,看上去似乎是皇帝的近臣,但是,这个中书令的职位,并不是那么光彩的。一般来说,这样的职位,都是由宦官来担当的,所以,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样的职位对于自己来说,非但不是荣升,而且还是耻辱。更何况,“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他没有任何的朋党关系,当年他自己身陷困境的时候,就是因为家中没有钱来赎自己的罪,所以才会受刑,“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如此的话,如今他的,又怎能来帮助任安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根本就不会听他的,如果汉武帝对司马迁是足够信任的话,当年也不会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话,就将司马迁下狱的,所以,司马迁是没有能耐搭救任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