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老师太能扯了,一个

#史记#老师讲《廉颇蔺相如列传》,光一个标题讲了半天。《史记》的体例问题《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篇,包括本纪(记帝王)12篇,世家(记诸侯)30篇,列传(记一般人臣)70篇,年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10篇,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8篇,共52万字。鲁迅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有十二《本纪》,基本是记载有帝王事迹的。说“基本”是因为有例外,这例外的是《项羽》。项羽作为西楚霸王算不算一代帝王,应该是有疑问的。因为他必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朝代。他分封诸侯到最后死去,大约也就三四年时间,而且没有一个稳定期。但是,司马迁对他比较偏爱,硬是让他入了本纪。司马迁在他的《本纪》后这样评价。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也算是司马迁的一个交代。你看看本纪里边都是什么人,你就知道司马迁为什么一定要交代一下。《本纪》依次是:1、五帝;2夏;3殷(商);4、周;5、秦昭襄王、庄襄王;6、秦始皇帝、二世皇帝;7、项羽;8、汉高祖;9、吕太后;10、孝文帝;11、孝景帝;12、孝武帝。并非是帝王都可入《本纪》,甚至像秦始皇都是和二世皇帝合用一本纪的。而项羽单单和汉高祖刘邦并列于本纪。显然,这中间有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之意。30《世家》基本上是记载重要诸侯或者诸侯国的事迹的,是重要国王或者重要国家的单列传记。说“基本”是因为也有例外,这例外一是陈涉,二是孔丘。陈涉作为农民起义将领,称王了。但是算不算诸侯呢?诸侯一般是要获得天子分封的。起义自称也称诸侯,这是对礼教的巨大否定。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其实这样做非常严重,礼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司马迁作为史官应该是非常清楚这样做的影响的。但是他偏偏为样做了。可见司马迁对于礼制其实并不完全遵从。孔子入《世家》显然是出自司马迁对他学术成就的重视。70《列传》记载士大夫,也就是诸侯之下的重要官员的事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相关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的第21《列传》。全称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教材节选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一看《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这个名字,就感觉到赵国军事的强大——都是名将,除了蔺相如。赵国出名将,这就赵国的位置有关,也和越赵武灵王有关。有个成语叫“胡服骑射”,大家知道不?春秋时期,中原文化比较发达,官员贵族都是长衣大袍,打仗除了步兵,就是战车。但是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尤其是在灌木丛中作战时就非常吃亏。于是,赵武灵王就向胡人学习,穿紧身衣服,骑马打仗。当然,据说,当时马蹬没有发明出来,所以骑术就非常重要。不管怎么样,因为长期和游牧民族作战。整个赵国的单兵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也就出了许多强悍的将领。由于军事上的卓越贡献,赵武灵王的谥号中就有了一个“武”字,这是表扬他的武功的。但是,赵武灵王中的“灵”谥,可不是表扬的意思。这个“灵”有“聪明有余,不做正事”的意思。你们看看郑灵公、晋灵公、楚灵王、汉灵帝都做了什么事情,都有什么结局就知道了。越武灵王谥号为“灵”主要在于他晚年废长立幼,导致国家混乱,自己被儿子圈禁饿死的结局。不管怎么说,赵武灵王对赵国的军事力量的提升是有开创性贡献的。廉颇就是在他手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一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标题应该引起的思考:第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将蔺相如这个文官放进三个武将中间,合并一传?第二、教材为什么选了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的传记?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教材,才能深刻地理解隐藏在教材中的重要信息。负荆请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