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选择秦国灭亡楚国之前55年投身汨

秦灭楚时间点是公元前年,为何屈原选择楚国灭亡前55年抱石沉眠汨罗江?

屈姓是楚国三大贵族姓氏之一,屈原是贵族子弟之一,上层阶级的出身优势给他提供进入仕途的有利条件,当然屈原本身的才能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年少时的屈原学习刻苦,饱读圣贤文墨,重礼仪,通晓治国之道。青年时被举荐给楚怀王,与楚怀王论政事,曰:楚之劲敌,秦师,秦军以蚕食之策,侵楚国疆土,秦之力在楚之上,王欲拒秦,必施联衡之策,携他国共抗之,楚内患,祸于制度,改制,可强楚!

秦灭六国图片来自网络素材

对于屈原的分析,楚怀王深有感触,颇为赏识,于年授命屈原左徒官职,支持其变法革新!官拜左徒的屈原更加忠心于楚怀王,并推心置腹地提出了关于封官加爵制度,农业税负收缴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深得楚怀王的信任。虽然有楚怀王的大力加持但是变法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网络图片

变法革新,势必会触碰到各贵族集团的核心利益,各贵族集团抛弃国家利益维护各自已的权利,没有壮士断腕改革的决心。朝中重臣上官大夫谏楚怀王:治国理政乃王之无上权力,何以让与他人。意思很明了,治理国家是大王的权利,王权的象征,为什么让屈原牵着鼻子走?

被上官大夫的耳边风一吹,楚怀王心念电转,开始摇摆不定,他并非贤君明主,没有秦王知人善任的政治眼光和气魄,思量后,或许觉得上官大夫说的不无道理,便对变法一时态度急转,不再支持屈原。屈原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再三力谏怀王,可惜没有得到积极的效果,反而让怀王对他更加憎恶,觉得他有喧宾夺主之嫌,连降三职,贬为三闾大夫,流放陵州,眼不见心不烦。

屈原仕途一波三折,坎坷不平,流放陵州后心情苦闷,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施展,进无门,退无路,困于流放的囚笼。独善其身都做不到,谈何报国?

汨罗江的河水安静的流淌。欲求贤君明主而不得,他没有姜太公渭河河畔垂钓,愿者上钩的坦然和气魄,更遇不到周文王般的伯乐,何其不幸?何其不幸啊?屈原立于河畔,眺望远方,眺望楚国国都,眺望楚国子民,他心如死灰,他一眼看尽大楚前程,弃贤良而不用,唯亲奸邪,气数已尽!多年后,大楚子民必将臣服敌国,大楚国君必将遭他族羞辱,大楚必将成为历史河流的一粒尘埃!大楚的未来如同一幅凄惨的画面在他眼底徐徐展开,他万箭穿心,心如刀割,他愤怒欲斩尽一切变法阻力,可他现在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到!唯有吟辞抒怀,仅此而已!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遮住了疲倦的眼神,他不在意,尘土褴褛了他的衣衫他也不在意!徒有一腔热血不能报国,要这躯体何用?他去意已决!忽然仰天大笑,和风而吟: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一曲吟过,忽又仰天长啸,吐出一口血,抱石投身汨罗江底,水波散去,一切归于平静。55年后,楚国被灭,屈原和他忧心的楚国,忧心的怀王,忧心的大楚子民,犹如汨罗江的一朵浪花,融入历史的长河之中。

屈原网络图片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