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吴景旭曾经编著过一部《历代诗话》,其中对骚体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经之后,赋之先,天地间忽出此一种文字。”骚体诗也称为楚辞体,古代文学家把这种文体归入“诗赋”这个类别。骚体诗是楚国大夫屈原创立,他以及他的学生宋玉等人,用这种文体写了很多优秀的长诗。骚体诗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每一句中都有“兮”字,既可以舒缓语气,又可以表达情绪。
众所周知,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大部分篇章都是四言诗。这种四言诗的优点是节奏鲜明,言语有力,但如果表达复杂的事件或者情感,就显得有些受限了。当人们读到《诗经》中极少部分的杂言诗时,就会发现节奏自由,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可以尽情创作。这种现象为骚体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屈原早期的作品比如《橘颂》,采用的是四言体。他发现,运用传统的形式,无法表达他的情感,于是他在创作《橘颂》时,尝试进行改革,增加了一些表达强烈情绪的五言体句式。在此基础之上,他创作出一批杂言诗,以六言为主,杂糅五言、七言句式,行文中保留民间歌谣中的语气词,创立了骚体。
不拘泥于古诗的章法,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屈原终于有了自由表达的手段。后人评价他的创举时往往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在屈原创立骚体诗之前,诗中的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或者体现一时一地的感慨,从篇幅上来看,近百字的诗篇已经算“长诗”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从内容上看,属于抒情诗的范畴,但细细解读其中的情感,包含了屈原的人生经历。这样复杂的内容,百八十字已经无法描述清楚了。内容上的扩充,为后人写长诗带来了启示。单单就《离骚》而言,全诗长达句,共计字。
能够开创一种文体,这样的文豪在历史中不太多见。屈原创立的骚体诗,不同于《诗经》也不同于五言诗、七言诗,可以说是一次文学创作上的变革。所以明末清初学者吴景旭才给出高度评价。
以一人之手,创千古之业,这是明末文坛领袖李维桢对屈原的评价。离骚体在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这段时间十分流行,比如楚汉相争的两位霸主都创作过骚体诗。项羽写了一首《垓下歌》,描写英雄末路时的儿女情长;刘邦写了一首《大风歌》,描写衣锦还乡时的“嘚瑟”。这些作品能够广为流传,都要感谢屈原创立了骚体诗。
拓展阅读
通过夸张奇特之美,表现倔强孤傲性格,朱耷作品一组
传奇时代的传奇女性,一代女皇武则天
画雪山美景,抒发高洁志向,龚贤绘《冬景山水》
东晋名士,人称“江左风流第一”——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