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一生积极倡导、推动新乐府运动。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传说他每次写完诗,都要拿给老妇人读,如果老妇人读得懂,就收录;如果老妇人不懂,就修改,这就是“老妪能解”的典故了。
但是,白居易写得最好的诗,并不是他一生倡导的新乐府,而是《长恨歌》与《琵琶行》。《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当时是盩厔县尉;《琵琶行》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当时是江州司马。
除了《长恨歌》与《琵琶行》之外,白居易还有很多诗为人们所熟知,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问刘十九》等。在这些诗中,有一组诗很特别,那就是《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和《琵琶行》是同一年写的,不过《放言五首》是白居易被贬江州路上写的。在前往江州的路上,白居易接到元稹的一首安慰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接到这首诗后,想起五年前元稹被贬官后作的五首《放言》诗,有感而发,写下了《放言五首》,算是和元稹的《放言》了。
放言,就是畅所欲言的意思。白居易被贬官,内心郁闷,对社会与人生进行了一番思考,并以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的看法。
《放言》的第一首,诗人想要辨别真伪。白居易开篇就告诉世人,自古以来世间就存在着真伪;可是人们虽然知道世间有真伪,却不能辨别,他们喜欢臧武仲的奸而诈圣,却不知道还有甯武子这样的智而佯愚的真正贤圣,他们虽然都是表面上作伪,性质却大相径庭。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很多东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终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需要人们擦亮眼睛去识别。
《放言》的第二首,白居易主要讲福祸的转化。诗人认为,世间的福祸、输赢都不是一定的,就像“塞翁失马”的故事一样,福可以变成祸,祸也可以变成福。人生在世,不到最后,究竟福祸如何,谁也不知道。世上因祸得福,或者因福得祸的事情很多。有夜晚打牌,糊了大牌而太过高兴,喜极气散、一命呜呼的;有高考失利去复读,遇到了知心好友的……
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人生中总有福祸,在得福的时候,不要太过得意,在遇祸的时候,不要过于悲伤。人生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唯有以一颗平常心处之。
《放言》的第三首诗,白居易告诉我们全面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的方法。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是检验一切真假最好的试金石。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没有经过时间检测的事物,而凭借一时的表现,我们是无法看清一个人的真正面貌。
汪精卫曾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的诗句,何等的豪迈气概;这样的诗句,何等的浩气凌然。可是,谁能想到曾经吟唱这样诗句的人,却成了汉奸头子。
当初被人们视为“三害”之一的周处,谁会想到以后成为了一代名将。
所以人会变,更会伪装,如果你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却辨别,那就用时间去检验。
《放言》的第四首诗,诗人谈人事的变化。
甲第会破旧,亲人会离去;曾经的炙手可热,现在可能门可罗雀。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在富贵的时候,不要过于炫耀自己而看不清别人,毕竟到头来都只是一具枯骨罢了。人生在世,有什么是值得夸耀的呢?是财富?是才华?还是……
《放言》的第五首诗,诗人告诉我们人世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改变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活一千年的松树,到最后也会腐朽;槿花虽只有一日,却有自己的荣耀。如果人活一千年,而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这样的一千年,又有什么价值;如果生命短暂,却为人类、为国家有所贡献,即使生命短暂,也将发出无限的光芒。
白居易在被贬谪的路上,对人生有了深刻思考。这五首诗,以通俗的语言,运用典故、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生的哲思,以诗情的笔触描画出来,让人在读诗的时候,受到了许多的启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