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湟《读诗词歌赋》
提到中国古典文学,始终绕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
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真正的作家存在;
从他开始,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从他开始,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他开始,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是谁呢?想必你已然知晓。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稽可考的伟大诗人,他就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就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他就是开辟了“香草美人”忠君传统的爱国诗人,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璀璨明珠,他就是被誉为“衣被词人”、“楚辞之祖”、“中华诗祖”的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
屈原,一个提倡“美政”被排挤流放完全绝望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忠君的政治家;
屈原,一个让“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的伟大诗人;
屈原,一个曾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世界为之纪念的中国诗人;
屈原,一个多年后还被世人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端午节”而深切缅怀的文人;
屈原,一个因一首长诗《天问》被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命名为“天问系列”的千古诗人……
屈原,不仅作为中国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性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又是有着怎样的诗意人生?
生在贵族家,却悯百姓苦。少年志向大,最为读书强
大约公元前年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并不姓屈,而是姓芈(mǐ),屈是氏。
屈原原本名平,字原,后来他自己又取名为“正则”,字“灵均”,君不见《离骚》中所写“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生在一个就是我们大家今天所熟知的那个典故“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中所说的“昭、屈、景”三大氏族中的屈氏,屈氏在楚国从祖上就有着显赫的地位。
屈原作为屈瑕的后代,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屈瑕,屈瑕姓芈,熊氏,楚武王之子,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因其封地为屈邑(今湖北秭归),古代有以封地为氏的传统,遂称屈氏,一说屈瑕就是如今屈姓的先祖。
作为贵族子弟,屈原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嗜书成癖,十来岁就在“石洞读书”,并经“巴山野老授经”,博闻强识读书多而杂的他自然对社会的认知更有独到之处,尤其是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生活多有感触,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少时的屈原,就志向远大,靠着一己之力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这也是他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打下的最好基石。
仕途路坎坷,变法已惘然。忠君不得志,愿当教书匠
约公元前年,屈原担任了楚怀王左徒,担起了变法改革的使命,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一说到变法或改革,那势必与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一场见不见血刃,都是一种利益的斗争,这场斗争不管是谁胜?屈原注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果不出其然,变革还是以失败告终,做了三年左徒的屈原因上官大夫的谗言,最终被楚怀王罢黜,任了一个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三闾大夫之职。
公元前年,张仪破楚齐联盟,楚怀王兴师伐秦,结果吃了败仗,史称“丹阳之战”,楚怀王只好重新启用屈原,公元前年,屈原出使齐国,缔结新盟。
就在屈原出使齐国,秦国派张仪游说楚怀王,用厚礼和信物蒙蔽贪婪的楚怀王,与楚结盟,等屈原返回楚国,劝谏楚怀王杀张仪,没想到,张仪早已花重金贿赂了靳尚,再加上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已放走了张仪,虽说楚怀王追悔莫及派人追也没追上,已于事无补,不仅得罪了齐国,也让张仪逃回了秦国。
可见,屈原忠君未遇上明主,难怪班固在《离骚序》中言:“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当然,这也是屈原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忠君就是忠,愚忠更为忠。不能因为君不明而不忠,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忠君之道吧?!
公元前年,屈原居住在郢都,政治生涯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只好设坛教学,当起了教书匠,这也符合他三闾大夫的官职,但并不符合他的远大志向。
两度被流放,骚人问九天。城破家何在?自投汨罗江
秦楚多次发生战争,楚怀王不仅贪婪不说,还优柔寡断,不听屈原劝谏,反反复复,最终与秦国结下了“黄棘之盟”,屈原因极力反对秦楚结盟,在公元前年,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了汉北。
所谓的汉北之地,就是指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在此期间,屈原忧思难忘欲归之意却不得,写下了《九章·抽思》,君不见“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公元前年,由于楚怀王背弃了齐楚联盟,齐联合魏、韩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质,秦国出兵击败了三国联军,可太子横由于私斗杀了秦国一大夫并逃回楚国,使两国关系恶化,秦频繁攻打楚国,忧愁幽思的屈原为此写下了宏伟诗篇《离骚》。
君不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公元前年,屈原已返回郢都,秦昭王约楚怀王赴会,屈原力劝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结果楚怀王在幼子子兰竭力怂恿下前往秦国,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还以割地要挟。
当然,楚国上下自然不愿割地,还从齐国迎回太子横立为顷襄王,这下惹怒了秦国,秦国攻打楚国夺取十六城,可谓是给楚国致命的一击。
公元前年,楚怀王囚死于秦国,屈原可能是由于指责“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怀王客死他国”的下场,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话说“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不管是什么原因,最终,屈原被免去了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在流亡生涯中,屈原曾经到过鄂渚,君不见“乘鄂渚而反顾兮,欵秋冬之绪风”?
当然,屈原还曾到过长沙,在这里他遍览山川形势,看到楚先王始封之地,让他满怀宗国之情,写下了不少诗篇。
也入过洞庭,君不见“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他也曾到过夏首(今湖北沙市东南),君不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还到过夏浦(今湖北汉口),君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最后到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君不见“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十六年的流放生涯,再苦闷再绝望再悲惨都不算什么,直到公元前年,当屈原得知郢都被攻破,楚顷襄王和大臣们都狼狈不堪地逃难,这让他彻底绝望,在农历五月初五汨罗江写下《怀沙》投汨罗江自尽,彻底结束了被放逐长达十六年的流亡生涯,也彻底结束了他怀才不遇的一生,更结束了他才华绝伦的一生。
君不见“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求索路漫漫,端午思君亡。千古英名在,万世永流芳
屈原离开了,但他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如浩瀚宇宙中一颗永不落幕的星星,他留下的不只是一种灿烂的文化,更是一种“求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屈原的离开是可歌可泣的,他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自己的“忠君”选择了投江自尽,世人为了纪念他对楚国的爱,对楚王的忠,把这一天定为了纪念屈原的日子,甚至把端午节定为了是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当然,这一说法历来也遭世人质疑,毕竟端午节的来历历来说法众多。闻一多先生曾发表两篇论文《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考证端午节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在历史演变中,端午节也就默默地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这种文化也就被一直传承了下来。但不论历史真相如何?我们就愿意相信,这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忠君”之心的。
当然,屈原的这种忠,在班固眼中“非是明智之士”,甚至被世人认为是一种“愚忠”。
其实不然,屈原的这种忠,是古之为人者君子之忠,是古之为官者士大夫之忠,是古之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的高贵精神与高尚品格之忠……这种忠不容玷污,更不能被污蔑。
君不见屈原在作品中所写:“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这也是屈原两千多年来忠君爱国的精神文化被“神化”,或者说是被“升华”了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历史长河岁月中,屈原的这种精神文化,一度曾被质疑,甚至有人说屈原根本不存在,这纯粹是无稽之谈。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廖平的《楚辞讲义》中认为:《楚辞》、《离骚》作者另有其人,屈原只是虚构的人。
就连胡适也曾在《读楚辞》一文中写道:“屈原是谁?……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
曾有日本汉学研究者冈村繁发表文章《楚辞和屈原——关于男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分离》表示,他不否认屈原存在,但他否认《离骚》是屈原写的。
中国学界关于历史上有无屈原这一争论,一直从19世纪30年代持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最终确定屈原是存在的。
那么,历史上缘何会产生这种质疑?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战国时期并无有关屈原的记载史料,甚至在西汉以前的所有典籍和史料都无“屈原”的出现,而屈原最早是出现在西汉时期贾谊写的《吊屈原赋》,之后才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详细地介绍了屈原的生平。
“横空出世”的屈原由此便遭质疑也属正常,经过岁月的洗礼,文化的沉淀,屈原这种伟大的存在是无法被泯灭的,毕竟他已经历两千年的磨砺,完全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深深地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永远地写进了中国文学史的脉络里。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是具有划时代、跨世纪、穿时空的“求索”精神的,更具有传承性、创造性、哲理性的永恒存世法则的。所以,屈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他注定是要千古流传的,也必将会万古流芳的。
注:本文内容为作者原创,仅为笔者的论述,不代表任何观点,以飨读者,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