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ww.yunweituan.com/m/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在常德城内,却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仍呈现在世人面前。滔滔沅江水,名流雅士流连忘返;滚滚母亲河,文人骚客代代相传。中国的三位文学泰斗,都在东门沅水河畔的城墙边,演绎出震撼世界的千古绝唱。过去的东门沅水城墙被“常德河街“所取代,国家文旅部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图/林维平“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祖籍湖北秭归,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朝。顷襄王三年,屈原遭受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集体围攻,被逐出郢都,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这是屈原第二次流放,从都城郢都乘船,溯沅水而上,在秋冬之际到了常德。当时风冷草枯,沅江水浅滩高,船不能上行,屈原只得停船靠岸,在常德东门的城墙边住了下来。面对奔腾不息的沅江水,屈原仰天长叹;遥望虚无缥缈的白云处,屈子肝肠欲裂。想到自己满腔爱国热情付之东流,治国安民之才无处施展,他潸然泪下。屈原贬谪沅湘流域时,写下名作《天问》。图/林维平屈原在流放沅湘的岁月里,虽痛恨一干佞臣,但还是想念宗国,心系怀王,没有忘掉让楚国反归正道的理想。他把愤懑和愁绪诉于诗中,首创鸿篇巨著《离骚》,在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后又行吟沅澧,创作出《天问》《九章》等著作。因长期居住和行走在常德及沿途各县,他见到当地的祭祀盛典和歌舞场面,在搜集、整理和改写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体",亦称"骚体"。自古以来,《诗经》和《楚辞》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原野上,可谓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仰之弥高,探之弥深。《楚辞》采取《诗经》中的比兴和象征手法,但比《诗经》有所发展和提高。作为我国积极的浪漫主义奠基人,屈原运用想象和夸张,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和山川草木的描绘,深刻揭露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表达诗人的美好追求。屈原以身殉国之后,常德人民怀念他,在原址修建招屈亭以示纪念。图/林维平屈原的这些不朽诗篇,带着洞庭湖滨特有的水乡气息,富有祭祷神灵的虚无缥缈,得以千古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军攻占楚国郢都,屈原倍感哀痛,也深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而悲伤,只好以死"殉国",抱着大石头自沉汨罗江。为纪念屈原,常德修筑"三闾大夫祠",在原址重建"招屈亭",并在每年端阳举办龙舟赛。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表彰他在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其他三位分别是: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刘禹锡被贬朗州10年,对中国文学作出突出贡献,常德修建司马楼纪念他。图/林维平“朗州司马”刘禹锡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是改革派的核心人物。由于革新触犯了藩镇、官宦利益,太子李纯登基后,赐死王叔文,将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贬为远州刺史,后在赴任途中,再将他们贬为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唐朝时期,常德称为朗州,既偏僻又荒凉,于是唐宪宗将刘禹锡贬到这里,担任朗州司马。他站在沅水河边,想起多年前,屈原被放逐于此,相似的才华,相同的境遇,他仿佛感受到屈子的召唤。于是与老母、妻儿在东门靠沅江城墙边的一间茅屋住下,一住就是10年。苦难中,他吟咏文章,涵养情怀,放下士大夫的架子,走近老百姓的生活。《排云阁》取自刘禹锡《秋词二首》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图/林维平刘禹锡33岁到朗州,43岁召回京都。朗州10年,是他23年贬谪生涯中,时间最长,处境最差的时期,也是他思考最深刻,信念最坚定的时期。在朗州,他探幽访胜,寄情风物,寻古城遗址;在朗州,他读书交友,排忧遣怀,论天理人事,歌杨柳竹枝,咏历史兴替,刺明暗时弊。刘禹锡把他一生中最美好、最富创造力的时光留给了朗州。在这片土地上,他成功跨过至黑至暗时刻,实现自我超越,走向丰富深刻的"诗豪"人生。首先,创新诗歌体式《竹枝词》。他汲取民歌营养,收集整理"民谣俚音",创作《竹枝词》《踏歌词》《采菱行》等一批反映地方风情且流传不朽的诗歌,使之成为新的诗风。创新民歌记录劳动场景。用民歌记录劳作习俗,慨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文人极少涉及的主题,刘禹锡可谓独步诗坛,对中国文学作出突出贡献。《采菱行》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创新民歌展示民俗风情。《竞渡曲》反映端午节赛龙舟风俗,《踏歌词》适合青年男女歌舞聚会时演唱。常德《昔日码头》是刘禹锡流连忘返的地方,现为著名景点。图/林维平其次,拓展咏物寓言诗。他扩大寓言文学的表现手法,丰富诗歌体裁。创新咏物诗的叙事功能。他在所咏之物中,引进蚊、鸢、鸷、獭等新的品类,与社会现实和重大事件结合起来,揭示事物本质和基本规律。发挥劝喻和讽刺功能。他的咏物寓言诗,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如《有獭吟》,针对儒家典籍的"獭祭鱼",刻画一只水獭的可悲下场。寄托励志的坚定信念和高洁品格。刘禹锡将庭竹、白鹭、秋萤、柳花拿来自喻自勉,寄托理想和情怀。他赞美竹子随遇而安,就是借喻自己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保持"君子"的人格。再次,突破迁谪文学的传统主题。从屈原到贾谊,从战国到唐代,迁谪文人都是怨君怨人怨命运,刘禹锡刷新这一传统。他在朗州所作的大量诗歌文赋,更多的表现豪迈、励志和昂扬的主题。破除消极避世的论调,唱出欢乐歌。《观博》《观市》《采菱行》表现的都是劳动人民的欢乐场景。破除悲秋伤怀的论调,唱出奋进歌。《砥石赋》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和待时而起的雄心。破除失意丧志的论调,唱出正气歌。《壮志行》《华山歌》表达了他的品格和抱负。常德河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保存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共23项。图/林维平“文学大师”沈从文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文学成就极高,代表作《边城》更是打动无数人的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他一生共有万字著作文章,作品被译为日美韩英等40多国文字,并被美日韩英选进大学课文,曾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晚年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河街古韵"摘自沈从文散文《常德的船》。图/林维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沈从文是沅水上游凤凰县人,他认为自己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当时的常德,是湘西北一个大码头,是沅水流域人文历史的传播中心。他不下五次来到常德,前几次都住在东门沅水城墙边的小客栈里,沅江不仅滋润了他的散文和小说,也使他与屈原、刘禹锡等大文豪千年相会,成为他的人生第二个驿站。年9月,沈从文来到常德,到年1月离开,共待了5个月。他当时未满19岁,正值风华正茂的他,在笔架城上独步遐思,在麻阳街上流连忘返,在沅水船上谈笑风生,在桃花源里探幽寻梦。他对常德人文风物情有独钟,眷恋不已。他将这次在常德的所见所闻,写成《常德》《常德的船》《桃源与沅州》等著名散文,成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是奉献给常德人民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笔架城在沅水河畔麻阳街城墙之上,状如笔架而得名,沈从文少年时多次光临。图/林维平在此期间,沈从文在无意中促成一段绝世姻缘。他在常德遇见表兄黄玉书,俩人一同住在东门沅水城墙边的平安小客栈。黄玉书刚从常德师范音乐美术专业毕业,极力挽留沈从文,陪他度过逗留常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仅靠表兄父亲寄钱,二人吃饭都困难,于是便出去寻找工作。他们来到桃源找到贺龙,担任湘西第二支队剿匪司令的贺龙,爽快地同意他们留下来"吃吃大锅饭"。碰巧的是,黄玉书遇到在女校教书的杨光蕙,是桃源师范美术系毕业,便与她一见钟情。此后,表哥便经常邀沈从文陪他前往女校看望,时不时还代写情书。也许是对自己遭受爱情欺骗的故事难以忘怀,沈从文代写的情书十分惊艳,他未曾想到,这正是自己迈入文学殿堂的开端。他替表兄写了30封情书,竟使得黄玉书与杨光蕙的感情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年夏天,俩人在常德结婚。一年后,也就是年8月9日,他们的长子在常德出生,这个幸运的孩子就是享誉世界的大画家黄永玉。曲终人散,时过境迁,"平安客栈"寻无踪影,但沈从文和黄永玉却为常德人民奏响了福音。《中国常德诗墙》长2.92公里,创吉尼斯之最,位于沅水防洪墙外侧,荟萃中国名家诗词、书法和美术精品。图/林维平三位文学巨匠,在超越时空的千年之遥,冥冥中相会于同一个地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可谓不是一段奇缘。沅水历史上就是一条中央政权沟通云贵川的大通道和经济命脉,也是西南地区向朝廷进贡的驿站。楚国黔中郡是湘西北第一个见于史籍的行政建制机构,同时成为朝廷发配贬谪官员的必经之路。谁也不曾想到,此举却为常德的文化底蕴添上了厚重的一笔,为常德的风土人情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间证明了一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