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瘾屈原我是如何站上端午节C位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7日电题:屈原:我是如何站上端午节C位的?作者任思雨6月7日,是端午节,也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在大家开始享受的时候,总是会开玩笑说,真要感谢屈原给我们三天假期。而年的端午节,刚好赶上了高考第一天,所以除了一年一度的作文素材,还有学生早就偷偷背起了《离骚》:在这样的日子,屈原的默写必须得安排上吧!那么,作为端午节和高考的“C位人物”,关于屈原的这几个知识点,你都知道吗?Q1:我叫屈原,但我姓什么?“屈原,不是就应该姓屈吗?我们从小到大都这么叫啊!”不,正确的答案是“芈”(音mǐ)。屈原出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跟楚王是一个姓——芈。楚武王封公子瑕于屈,因而子孙遂以屈为氏,也就是说,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在古代,姓是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还是应该叫屈原,而不能叫做芈原。屈原的前半生,正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年代。他出身贵族,又有一身才华,因而年纪轻轻就受到楚怀王的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那时的屈原可谓意气风发。制图:倪雯冰Q2:我为何会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受楚怀王器重时,主张举贤任能,联齐抗秦。然而,他的才能遭到怀王稚子子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为怀王起草的政令还没定稿,上官大夫想夺取遭到拒绝,他就诋毁屈原,说他每写一道就向外人炫耀:除了我没人能写。楚王听了很生气,“怒而疏屈平”。正道直行、忠而被谤,从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到被疏远,屈原内心的哀楚可想而知。他不愿意更改自己的志向,于是怀着忧郁悲愤的心情,写下《离骚》《九章》《天问》《九歌》。那些后世传诵的金句,都来自于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秦国在与楚国的大战中接连胜利,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前去议和。屈原觉得这背后一定有阴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制图:倪雯冰但楚怀王不听,还是坚持要去。最后果如屈原所料,他一到就被囚禁了起来,从此忧郁成疾,客死秦国。等楚顷襄王继位,屈原却再次被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他披头散发独自徘徊在江边,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渔夫路过问他:你为什么如此失意落魄?他叹气道:“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是以见放。”制图:倪雯冰壮年被放逐,屈原在外多年不能回到都城,只能悲叹“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他伤心欲绝,抱石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后来,有一个叫司马迁的青年路过,为屈原写下很长的撰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制图:倪雯冰Q3:我与端午之间,是什么关系?屈原投江的故事是如此悲剧,每逢端午节,大家先想到的就是纪念屈原。可你知道吗?其实一开始,端午和屈原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端午节的起源历来有许多说法,一说是端午与时令节气有关。《太平御览》引晋人《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以菰叶裹黏米,以枣栗灰汁煮令熟,节日啖。”制图:倪雯冰那时,仲夏五月又被称为“恶月”,人们把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恐物不茂的凶日,所以要在这一天举行一些祈福消灾的活动。《后汉书礼仪志》有云: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端午开始有了“纪念故人”的文化内涵。比如越国故地的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越王勾践,吴国故地的人则纪念伍子胥、曹娥,在其他地区还有纪念介子推、陈临等说法。但后来,身在楚地的屈原渐渐盖过了以上的人物成为主流。屈原一生忠君忧国,追求完美的君子人格,偏遇佞臣诽谤、屡遭放逐,最后投水而死的悲剧尤其令人扼腕。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影响深远,《诗经》与《楚辞》并称先秦文学的“双璧”,它们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但《诗经》是集体性的创作,可以说在屈原之前,几乎没有哪位诗人以个人的名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的创作,凝结着他的理想与痛苦,他的文学和他的人生,二者相互映照,因而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在汉代开始,就出现了屈原与端午节有关的说法,到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屈原的精神气节为士人所尊重,他与端午习俗的传说也开始不断丰富起来。比如,《世说新语任诞》:“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制图:倪雯冰隋唐时期,端午纪念屈原已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赛龙舟是由官府主持的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看这曲《满江红端阳前作》上阙,能不能感受到当时过节的热闹?闻一多先生曾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那天孩子们问起粽子的起源,自己乘机大讲了一顿屈原,心里却在暗笑。在他看来,古老的端午祈福习俗,是先民在艰难求生的条件下形成的,当生存不再是问题,它若继续传承下去,必须要有新的时代意义。而屈原形象的注入,无疑赋予了这个节日深刻的精神内涵,也让端午节有了永恒的生命力。闻一多最后写道,“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屈原的一生,是追求理想的一生,他推崇的高尚德行是历代文人的标杆;他留下的楚辞,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如今,中国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端午节吃起粽子、赛起龙舟,我们总会想起那个满腔热情、写下千古名篇的屈原,他的精神,也在这样的纪念下绵延至今。(完)参考文献: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年版2金开诚:《创作年代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03期3周建忠:《屈原世系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5月;4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湖北社会科学》年第1期;5都春屏:《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7月6谭绍兵,《端午节由来考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7月7王青,《端午节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武陵学刊》年3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