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千古一信读到哭,司马迁比曹雪

如果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群山之首,那么#史记#无疑是史学之巅,文史不分家,这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两座主峰。

前段时间重读红楼,近期开始通读《史记》(红楼依然会继续更新),一开始就被一封信感动到,虽然这封信并未收在篇《史记》中,却是读《史记》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环。

一直以为司马迁受宫刑后“退隐江湖”,深居简出著成《史记》,跟曹雪芹身居陋室成《红楼》类似,可我错了,真相远非如此。

司马迁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读《司马迁传》能了解吗?

《司马迁传》由东汉班固所著,但她取了巧,将《史记·太史公自序》直接搬了过去,另外还收录了一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这封近字的长书,看得不仅让人震撼,而且心疼,甚至越看越想哭——司马迁的人生,比曹雪芹惨多了!

这封信,与其说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不如说是写给天下人的:蒙难的源起、史记的发愿、身心的巨创、满腔的愤懑,全在这里面了。

司马迁遭受宫刑,起因是“李陵之祸”: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以不满五千之兵,入匈奴要地,连续作战十余日,伤敌无数,麾下士兵死伤成堆,最后深陷重围,兵败投降。

司马迁与李陵相交极少,但观其为人,相信李陵仍心向大汉,便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认为是攻击“贰师将军”李广利,这李广利不是别人,正是盛宠在身、倾国倾城之李夫人的哥哥。

司马迁被以“诬上”之名,判处宫刑。受辱则生,但生不如死。

他可以选择一死,但对他来说死太容易了,之所以忍辱含垢而活,是平生所愿未完成。如果平庸而死,父亲遗愿不能实现,家族使命无法承继,历史文章不能传世,才是最遗憾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便是司马迁的信中抒怀。

没有什么悲哀比心灵受创更可悲,没有什么行为比使先人受辱更丑恶,没有什么耻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了。

人们把与刑余之人相并列,当做一种耻辱,可司马迁还要陪鸾伴驾,随伺在皇上身边,与宦官为伍,如果能退隐山间林中,至少不必抱着残躯任人指点,但这种耻辱,他咽下了。

不由得联想起屈原,他曾为楚国倾尽一生心血,但做过的事都成了他的罪状,屈原之内心,就如他所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司马迁一定曾为屈原的这句话深深打动过,他遭受了对一个男人来讲最大的羞辱,难受到“肠一日而九回”,那又如何?肝肠寸断不后悔,他不会像屈原那样愤而投江,他要活下去,去做一件千秋功业。

他完成了,这是他人生的呐喊,是他使命的必达,也是他付出最屈辱、最不堪的代价去坚守的信仰。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绝朋友任安“推贤进士”的请求、并解释这么做的原因。

任安,因在皇帝和太子权力斗争中首鼠两端而入狱,最后被腰斩。

司马迁刚随皇帝东巡归来,再过一月,又要侍从皇帝到雍县,再不回信,狱中的任安恐怕等不到了,这便是《报任安书》的缘起。

司马迁表示,《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他此时不能再像“李陵之祸”那样为任何人和事牺牲,他有更大的使命要完成: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时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到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非平常之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就《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才撰出《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作。

从前以为,曹雪芹身居陋室举家食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红楼梦》已然艰辛无比,却没想到,司马迁遭受宫刑,一个士大夫还要在天下人面前与宦官为伍,出入宫廷伴君左右,不能“偷生”在安静的角落完成他的文字,是艰难中更艰难,耻辱中最耻辱。

从没有想过,读一封信能读出感动,读出心疼,但《报任安书》,真让人心潮澎湃。听司马迁肺腑之言,感其切肤之痛,体会痛入骨髓的郁结与伤心。

也能读出,他身虽残缺,但心有辽阔;能读出,他仿佛有一双翅膀,有翱翔天空俯瞰世人的双眼,有心怀天下放眼历史的心胸,更有九死不悔宗教般的虔诚。

死,太容易了,偷生忍辱,全靠信仰的支撑,才留下千古绝唱,以及身残志不改的震撼。

唯其如此,方能成就古今之大观:“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之山,攀援而上,以此为记。

读《史记》难,也真燃!

¥8《史记》精装全4册淘宝¥33¥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