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7月9日,夏济安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写道:“在旧金山又寄出两本文言书的白话注释本,对你也许有些用处。我本来想寄大套的线装书,后来想这对你也许暂时用不着。那天寄出的两本书,注解似乎不错。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寤生’我直到看到那篇注解才知道怎么讲。”(《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页)信中提及的“两本文言书的白话注释本”究竟是什么书,夏济安语焉不详,夏志清随后的回信中也未提及,我等读者无从知道,这里姑且不论。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的是:以夏济安的中文修养,怎么可能不理解“寤生”一词的意思呢?《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被选入各类古文选读的读本和教材中,比如《古文观止》《大学语文》以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读者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对“寤生”作“难产”解也并不陌生,难道“寤生”还有别解不成?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年7月版带着这个疑问,我首先找出书架上的《古代汉语》,在该书第一册第8页中有一个对“寤生”的注释:寤,通“牾”,逆,倒着。寤生,胎儿脚先出来,等于说难产。接着我又查阅了《辞源》,《辞源》里对“寤生”的解释有三:一、胎儿刚生下来便能张目而视,见《太平御览》三六一汉代应劭所作《风俗通》;二、产母睡时儿生,醒来才发觉,见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此处有必要稍作解释,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注者为杜预,疏则出自唐代孔颖达之手;三、难产。寤,通“牾”。《史记·郑世家》:“(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即以寤生为难产。《辞源》对第三义进一步解释说:或谓产子头先出的为顺生,手足先出的为逆生,即寤生。如此看来,“寤生”一词确非只有“难产”一解。为了慎重起见,我想找出英译本来看看,因为英译者要翻译必先有彻底的理解。理雅各(JamesLegge)的TheChineseClassics一书中正好有这篇文章的翻译,便于读者对照,我录出文章的开头一段: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相关的英译文是:DukeZhuangwasbornasshewaswakingfromsleep,whichfrightenedtheladysothatshenamedhimWusheng(borninwaking),andhatedhim.不难见出,理雅各对“寤生”的理解取《辞源》中的第二义,即杜预所注的意思“寤寐而庄公已生”。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注释中还特别提到了“寤生”即“难产”的解释:“依黄生说,见《义府》卷二。”循着这个注释,我们找到黄生在《义府》卷上反驳杜预的注释:“寤而已生,此正产之极易,何必反惊而恶之?‘寤’当与‘牾’通;逆生,则产必难。”应劭《风俗通》里说:“儿生而能开目视者,曰寤生。”黄生认为“此亦一说”。笔者请教了妇产科医生,胎儿生下来即能张目而视,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还有人把“寤生”解释为“遌生”,黄生认为不确,“遌生”应为“迎逆”而非“反逆”。据医学界朋友说:“反逆”应该就是胎儿的脚或臀先出来的“难产”,而“迎逆”是胎儿的脸先露腭后位的生产过程,也属“难产”,但不如前者危险。唐五代时期王景晖所著史书《南燕录》中记载:慕容皝夫人昼寝生慕容德,慕容皝说:“此儿易生,似郑庄公。”可以反证庄公寤生非难产,而如杜预所注“寤寐而庄公生”,即“产母睡时儿生”,是“产之极易”的。不过,依照常理,产母生产时似不可能是睡着的,尤其庄公又是头胎,生产应该是极为不易的。
《管锥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12月版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第页对“寤生”一词也作了详细解释,认为“黄解是也”,并且认为“慕容皝之言,尚沿杜注之误耳”。钱先生继而引全祖望注:“寤生,牾生也。”全注与黄注“暗合”。为了做出进一步解释,钱先生还特意引了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六世》(第三部第五幕第六场)中摄政王格劳斯特公爵说的一句话:ForIhaveoftenheardmymothersay,/Icameintotheworldwithmylegsforward.这位弑篡得登宝位的王子,“自言生时两足先出母体”。钱先生还特为加了一句“今英语谓之breechpresentation”。英语中关于“寤生”或“难产”的说法有多种,首先是医学上的专门用语dystocia,源自希腊语的dystokia,其次还有difficultlabour,difficultdelivery;breechbirth,breechborn,breechdelivery等。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有幸读到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左传》英译本Commentaryonthe“SpringandAutumnAnnals”,译者为StephenDurrant,Wai-yeeLi,DavidSchaberg三人,拜读之下极为叹服。在这个译本中译者对“寤生”一词的处理是恰当的:LordZhuangwasbreechborn,andLadyJiangwasshaken.Forthisreason,shenamedhimWusheng(BreechBorn)andconsequentlyhatedhim.二
关于《离骚》篇名的解释,最早见于《史记》:“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到了东汉,班固作《离骚赞序》则解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另一东汉时人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序》里说:“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者也。”唐代的颜师古只解释了“骚”:“忧动曰骚。”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据《国语·楚语》解释为:“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韦昭进一步注释为:“骚,愁也;离,叛也。”认为这是楚人之语,骚离即离骚,因为屈原“离畔为愁”。骚离的意思是动荡涣散。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一节里首先认为,以上解释“均是单文孤证,窃亦郢书燕说,妄言而故妄听之可乎?”然后做出了自己的解释:“‘离骚’一词,有类人名之‘弃疾’、‘去病’或诗题之‘遣愁’、‘送穷’;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钱先生进一步指出:“忧思难解而以为迁地可逃者,世人心理之大顺,亦词章抒情之常事,而屈子此作,其巍然首出者也。”钱先生还认为:“逃避苦闷,而浪迹远逝,乃西方浪漫诗歌中一大题材,足资参印。”所以,钱先生认为,“离骚”的“离”就是“离去、脱离、摆脱”之意。叶圣陶先生《阅读与讲解》中有“再谈文言的讲解”一文,其中讲到了“离”字:《诗·小雅·渐渐之石》中有“月离于币”的话,咱们现在说起来,“离”是离开,“月离于毕”是月亮离开了毕宿(星宿)。但是这个“离”字并不是离开,它的意义正与离开相反,是靠近。“月离于毕”是月亮行近了毕宿。紧接着,叶先生解释《离骚》中的“离”也不是“离开”之意,是遭遇,“遭遇与靠近是可以相贯的”(《阅读与讲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62页)。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里也将“月离于毕”翻译为:“月亮靠近了毕星。”(《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页)
综上所述,《离骚》篇名的解释自东汉至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大致可以有三解:班固的“遭忧”(叶圣陶先生的“遭遇”说同);王逸的“因别生愁”或“因离生愁”;还有钱锺书的“脱离或摆脱忧愁”。
我们再来看看英译情况。据我手头掌握的资料,西方最早翻译《离骚》的是法国人乔治·马居列斯(GeorgesMargoulies),时在年,他把《离骚》的篇名译为TristessedelaSeparation(《分离的悲伤》);第一个德译本是年由A.普菲兹梅耶尔(A.Pfizmaier)博士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个英译本则是英国驻华公使、汉学家E.H.Parker于年在伦敦出版,篇名译为TheSadnessofSeparation(《分离的悲伤》),显然袭用了法译本的译名。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林文庆(LimBoonKeng)于年在上海出版了《离骚》英译本,他把篇名译为:TheLiSao:AnElegyofEncounteringSorrows。英国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翟理斯(HerbertGiles)在给林文庆译本写的序言里批评说,把《离骚》译为TheSadnessofSeparation是彻底错误的(hopelesslywrong)。翟理斯充分肯定了林译本,将它和泰勒(BrewittTaylor)的英译本《三国演义》一道誉为二十世纪初叶的两部英译佳作,足以稳固大英帝国在汉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导地位(Bothachievedintheearlypartofthetwentiethcentury,seemtometogofartoleavetheBritishEmpirepreciselywhereitwas.)。杨宪益年代在国立编译馆任职期间和夫人戴乃迭联袂翻译了《离骚》,篇名直接用汉语拼音译为Lisao,杨先生自传WhiteTiger(中译本《漏船载酒忆当年》,薛鸿时译)在讲述《离骚》翻译经过时也径用汉语拼音。但杨戴译本给篇名作了一个注释:Thename“Lisao”hasbeeninterpretedbysomeasmeaning“encounteringsorrow”,byothersas“sorrowafterdeparture”.Somerecentscholarshaveconstrueditas“sorrowinestrangement”,whileyetothersthinkitwasthenameofacertaintypeofmusic.孙大雨先生在《屈原诗选英译》里把篇名译为LeeSao:SufferingThroes。企鹅中国经典丛书的《离骚》英译本出自英国当代汉学家、《红楼梦》译者DavidHawkes之手,他译为EncounteringSorrow。宇文所安在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一书里都译成LiSao。直接用汉语拼音Lisao来译篇名自然是省事之举,但英语读者读完译文未必能心满意足。
把《离骚》译为EncounteringSorrows或者EncounteringSorrow的,是按照班固的理解,将“离”理解为“遭”或“遭逢”,王力《古汉语词典》里对“离”字的第五条解释是:通“罹”,遭逢。孙大雨译为SufferingThroes也是照此理解的。有人翻译为SorrowAfterDeparture,或者SorrowofDeparture,都是按照王逸的解释,因为离别而生悲愁。按照钱锺书先生的解释,则离骚应该译为DeparturefromSorrow,离开忧愁。
以上仅仅是罗列了“离骚”篇名的种种解释和英译,我本人更倾向于钱锺书先生的解释,至于本人的英译是否恰当,祈请读者批评指正为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