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羿射掉的九日去了哪里

二、连山、归藏与河图、洛书

连山与归藏到底是什么东西?

南怀瑾《易经杂说》:

《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

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讲的“江湖”中的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要道家这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由此可见,推算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科技之类,才是连山、归藏的核心内容。

孔子在《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没有推算术,易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连山、归藏,从哪里来?

河图、洛书。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伏羲跟据河图推演先天八卦,神农推演连山易,黄帝推演归藏易。大禹用河图洛书治水,定九州,铸九鼎,著山海图。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又《汉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由此可以得出,古圣贤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尤其是大禹治水,靠的是河图洛书的智慧。

或许可以推断,作为定邦信物、国家神器,九鼎可能刻有河图、洛书。

河图

口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是干什么用的?

三、河图与太阳历、羿射九日与太阴历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晋朝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

《楚辞补注》卷一《离骚经·王逸序》: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东汉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宋·洪兴祖补注:“虞世南引《淮南子》云:‘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李贤注:“羲和,日也。”

《后汉书·鲁恭传》:“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余耀。”

李守力·周易密钥:

《史记·历书》索隐引《世本》云:“黄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吕氏春秋·勿躬》:“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后益作占岁。”毕沅注:“尚儀即常儀,古读儀为何”。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羲和部落发明了太阳历,并以十天干甲至癸命名一年十个月。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即嫦娥,常羲部落发明太阴历,并以十二地支命名一年十二月。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唐尧任命羲和部落管理历法,通用太阳历。由陶寺天文台遗址可证陶唐氏尧帝使用太阳历(一年20个节气);陈久金考证《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夏代仍沿袭唐虞之制。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是取缔太阳历,建立太阴历的艺术化语言,这个事件发生于“后羿摄政”时期。

佛经印证:羿射掉的九日去了哪里?

羿射九日的传说与大沃燋

佛经《起世经》载:

复次有何因缘。大热沃燋世间出也。诸比丘。当此世界劫初转时始成就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日天六大宫殿。悉皆置于大海水下。所安置处。其地分中。彼大水聚。并即消尽。不得流泛。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有是大热沃燋。示现出生。

太极理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国人最早发现并用“大热沃燋”命名夏威夷火山

夏威夷群岛位于浩瀚的太平洋中部,东西绵延多公里,距离北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日本列岛各约公里。那么,是谁最早发现夏威夷群岛的呢?搜索百度,得到如下说法:“夏威夷”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公元4世纪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亚人乘独木舟破浪而至,在此定居,为这片岛屿起名“夏威夷”,意为“原始之家”。最早发现该群岛的欧洲人是西班牙的胡安盖塔诺,而真正使夏威夷为世人所知的是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他于年登上夏威夷群岛。年,卡米哈米哈酋长征服了其它部落,建立夏威夷王国。年,夏威夷被美国吞并,年成为美国第50个州。

夏威夷群岛是由太平洋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其过程已经持续了千百万年,至今仍然在继续着。也就是说,夏威夷群岛的最突出特点乃是火山熔岩流入海水(包括火山从海水中喷发出来)的景观。值得注意的是,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早描述和记载了夏威夷火山从海水中喷发的壮丽场景,说明中国人早在年前就发现了夏威夷群岛。

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里对“沃焦”的注释:山名,亦名“尾闾”。

《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古本《山海经》(今本无):“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吴任臣《山海经广注》辑《山海经佚文》:“沃焦在碧海之东,有石阔四万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尾闾。”

《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郭璞着)云:“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而不盈也。”

沃焦又名沃燋,《文选·嵇康(养生论)》注引司马彪云:“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名沃燋。”

司马彪(公元?-年)是晋代学者,着有《续汉书》、《庄子注》、《兵记》等。《玄中记》的作者是晋代学者郭璞(公元-年),他注释的《山海经》版本一直流传至今。

沃焦又称尾闾,尾闾又称归墟,《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古人把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地区称之为尾闾、归墟,称其为“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

作者:高松(山海经研究院院长)来源:《山海经与古易经》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