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川明代高邑诗人赵南星及其诗作

北京湿疹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a_8839620.html

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又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石家庄)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卒于熹宗天启七年。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寻迁户部主事。张居正卧病时,朝士群祷,南星不往。故至居正去世后方调吏部考功,后历文选员外郎,上疏陈说“四大害”,深触时忌。为考功郎中,万历二十一年主京察,因秉公执法、不恤私情,为奸人所劾而落职,朝中“一时善类几空”。去职后名声益高,与邹元标、顾宪成被人比为汉季“三君”,时称“东林三君”。论荐者百十疏而不起。光宗立,为太常少卿,进太常卿擢工部右侍郎,迁左都御史,以整齐天下为己任,天启三年大计京官,著《四凶论》,奏止地方官提荐,寻代为吏部尚书。因澄清求官之弊,再为人所劾,“自是为南星摈弃者,无不拔擢,其素所推奖者,率遭奇祸。”而赵南星本人则为人诬脏,戍代州,母子恸惊而亡,本人泰然处之。崇祯时遇赦,魏忠贤党故意迟遣,最终卒于代州,赠太子少保,谥号忠毅。

《四库禁毁书丛刊》有《赵忠毅公诗文集》二十四卷,《畿辅丛书》收有《味檗斋文集》十五卷,有散曲《芳茹园乐府》一卷。另有《学庸正说》三卷,词旨醇正,不以流俗为好尚;《史韵》二卷,用四言韵语描绘自西汉到宋元历史。

赵南星并没有专门论述文学理论的作品,但从其各种序、论中综合可见,他有着系统的文学观点和见解。

其文学观体现了传统的儒家观念,他认为“诗以道性情”(《明十二家诗选序》),“诗者,兴也,缘人情而为之者”(《冯继之诗序》),“天地间皆文也。散于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而人耳得之成声,目得之而成色,思之于心,宣之于口,书之于笔。”(《刻花草粹编序》)肯定屈原的重情创作,如“屈子以神妙殊绝之才,处郁悒无聊之极,肆为文章,以骋志荡怀”。(《离骚经订注序》)人情缘于自然,但要复归于雅正。所谓“变化无端,而归于温柔敦厚。”(《明十二家诗选》)“出于自然,归于大雅,乃足观也。”(《李于田诗集序》)他对“雅”的解释是“正也、常也、古也、斐也。”(《穆仲裕诗序》)诗之雅正来自人之道德高下,“诗也者,兴之所为也,兴生于情,人皆有之,惟愚人无兴,俗人无兴。天下惟俗人多,俗人之兴在乎轩冕财贿,而不可以发之于诗。”(《三溪先生诗序》)

他强调诗歌的本于自然,“北方之士人率不为诗,其为之者多成,何也?北方之人性朴而气劲,朴故其词质,直写其志意,劲故其中之所存勃勃欲吐,不能自隐,诵之者可以知其人品,兴其土俗。故北方之人其性近于诗而不学,学者乃不知诗道,每每失之,夫诗以道性情,犹镜以照面目,假令以镜为不美,而饰之以金玉珠玑,则不可以见面目。求诗之美而骋博斗异,过于涂饰,则不可以见性情。”(《苏子哲诗序》)他也提到“诗自古至唐而止,宋人无诗。”肯定了李梦阳,但反对模拟,“古人在前,患其不似也,而复患其袭也,复患其不袭而离也。”(《汪敬仲远游序》)“代革世沿,各得其性之所近。三百自三百,汉魏自汉魏,唐自唐,明自明耳。”(《冯继之诗序》)

赵南星有诗词六卷,共余篇。诗歌处处显露出对家国的忧虑和忠诚,四言古诗尤其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如《日居篇》:“日居匿晖,搀抢昼显。木飞于天,华岳为谷。群鬼逐人,谓之崇矣。鸱鸣高岗,谓之瑞矣。西施负薪,瘿瘤□堂,马兰充帷,跐蹈都梁。吁嗟齑咨,孰知攸戾。日余不辰,孰生此世?”以反常的自然现象象征明代腐朽的朝政和社会,心中的忧伤和不满是溢于言表的。还有《市虎行》写虎狼食人,大夫不救;《忧雨》写“我有嘉禾,委于途泥”的怨愤等等。他还有深切的关心民生的作品,如《城西行》以纪实笔触写逃难的一家,妻子因饥饿不能赶路,竟要自尽;《忧旱》描绘“山中失清景,原田望如扫”的夸张现实;《淫霖歌》(甲辰七月)写“癸未以来常苦旱,乾坤景物已全非”;“今年六月忽大雨,共道丰年欣在睹。谁知天漏不可塞,淙淙才罢复溇溇”;《苦雪行》:“水涝田家禾未妆,出门泥泞深成沟。野雀群飞无可啄,纷入场中声啾啾。”还有作品更进一步,写到了官逼民反,《嗟嗟行》(癸卯九月作柏乡事)的背景就是某县役抓一男子时欲对其妻不轨,男子愤而杀之:

隐居恨不入深山,耳中时闻民生苦。诛求彻骨仍不怜,城市纷纷尽豺虎。男儿无钱被捉溺,闺中妇女俱无主。人生廉耻未能绝,横遭凌辱那不怒!天昏地塌可奈何,把刀断头谢官府。大车栏栏竟锱铢,共咎昏椓为世荼。乃知古来叛乱事,土崩岂尽朝廷驱?嗟嗟斯人魂有无,能向鬼神诉非辜。白日昭昭犹杀人,杏茫福祸良多诬。

在政治斗争中,赵南星被迫下野,政治压力减轻,作者能在园林中享受闲居的乐趣。如《有感》中所言:“已随鸥鹭隐,能避马牛呼。世态原如是,前贤未必无。竹扉深闭雪,山酒仰歌乌。从此交游绝,幽居道不孤。”但赵南星心底并没有从政治中完全解脱,屡有怀念阮籍的想法即是证明,如《过尉氏有怀阮嗣宗》等。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是不得不隐,欲语还休,如《园居杂诗》十二首其二中所写:

宿昔狂且愚,许身良不清。努力竭区区,志欲宇宙平。薄劣乖始愿,朅来樊柴荆。多病愧疲曳,不能事躬耕。苟免饥寒累,怀古虑无成。志士良不闲,富贵非所营。悠悠林壑间,何足矜空名。

可以看出,他重视气节,并以此自励。在《古怀》中也表现出类似的情感,“策杖登西山,言将采其薇。邂逅两君子,伯夷与叔齐。平生仰斯人,何幸睹容辉。握手清林中,论心向翠微。俯瞰东海滨,营丘尽蒿黎。忠孝良可珍,侯王何足为。”如《明诗纪事》中陈田说:“忠毅三历铨曹,一为太宰,激浊扬清,凛不可犯。可谓姜桂之性,老而愈辣。诗亦风骨耸峻。”

赵南星一生都在与奸臣贼子斗争,诗歌常表现出一种对周围压力的反抗,这种感情的表达,如姚希孟《棘门集》所言,“步武少陵,淋漓沈痛语,使人欲泣欲啸,欲缩地而谈,欲排阊而诉。易水击筑之音,于今再见。”

诗歌中所描写的外界环境常有象征意义,如《杂诗》三首其一中写道:“秋风凋百草,原野何荒凉。禽兽纵横驰,饥鸟鸣且翔。四望多古坟,萧萧荫白杨。”在荒凉的秋景中感怀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逝去。结尾“修名苦不立,死亦何足伤?”是屈原似的自白。还有《秋夜》:“鸿雁声寒秋夜深,步檐搔首客孤吟。落梅折柳谁家笛,带月敲霜几处砧。岁晚南行游子恨,时危北望小臣心。江山萧飒皆愁思,历乱无劳写素琴。”笛声、捣衣声的描写舍弃了闺怨传统,反衬臣子之心。《秋怀八首》、《秋夜闻砧》、《新秋》等情感与此相似。如王士祯《蚕尾续文》称赵南星诗:“颇有法度,而又能自见其才思。”

刘万川,男,出生于年2月,河北滦南人,中共党员。年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中文系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年厦门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年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年在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年7月进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年12月晋升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史和海外汉学研究,中国王维研究会会员,中国乐府学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