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ldquo异文rdq

摘要:文章把异文现象引入古典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比较、探索、玩味、感悟异文现象在古典诗词鉴赏上独特的审美价值。异文比较教学以教材为核心辐射至相关的资源与材料,既沟通教材内外又沟通课堂内外,为中学语文课堂注入一股颇具文化品位的清流,同时为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提供一个有力的抓手。

关键词:古典诗词;异文比较;教学策略

异文,是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异或原文与引文用字的差异。同一文献出现的个别用字差异,原因大致有三:或者是出于不同时代的传抄有异;或者不同名家修改文稿、翻译文本时因个人差异而出现用字的不同;或者由于不同源流不同版本而出现异文现象。只是不管异文现象出于何种原因,不同用字能被长时间流传下来,广泛引载并获得基本认可,都应该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哪怕存在争议的异文,不同用字的细微差别和内在奥秘都值得读者去深入探究,这是文本阅读时应有的基本道德良知,也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应有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教科书以及选修教材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涉及的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煜、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主要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异文情况有六十多处。可见,异文现象在高中教材的古典诗词中十分普遍。高中教材古典诗词的异文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具备比较、鉴赏价值的异文。由于中国语言文字表意的丰富性以及用词量字的独特性,不同的异文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蕴含不同的情感诉求和不同的审美价值。异文在表意表境表情等方面的高下与优劣,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读者纷纷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句,教科书中如上用字,而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则是“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1]“韵”和“愿”两个字,音韵相近,意义有所不同,在情境表达上也有所不同。“韵”字,通常指“风致,情趣”,这个字含褒义,很美好,带有天然气质之味,是从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一种习惯,一种神情气韵,是传统文化良心长时间陶养出来的清高自守,是一种崇高灵魂品格的自然流露,它与生俱来,根深蒂固,无论外在环境怎么变换,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然“愿”则表示“希望”“怀抱”,“乐意想要”,是一个中性词,不同人有不同的“愿”,不同时机亦有不同的“愿”,只要不违背法度不妨害他人,就未必有是非对错之分。但是,“愿”有高下之分,具有不同的审美高度和价值意义,一般来说,它为“韵”所左右,“韵”高则“愿”高,反之亦然。“适俗”指的是迎合世俗,与世浮沉,性情品质高拔之人不容易为外在所左右,哪怕面对的是关乎生死的选择。有“韵”之人常能坚守本心本性,容不得半点虚假,也学不会虚与委蛇,逢场作戏。且“适”属于主观所取之态度,本身包含着愿望取舍之意,与“愿”语意重复,却与天然之“韵”相配,可谓怡然理顺;且下句“性本爱山丘”之“性”是为本性,与上句相呼应。上下两句分别从习惯与天性两个方面,都标明作者清高自守的磊落心志,落笔错落有致,浑然天成。由此可知,“适俗韵”与“适俗愿”,高下优劣泾渭分明。一字之差,思想内涵和情感境界大不相同。通过这两个字的对比,相信我们对文本的解释会更通透更合乎情理些,亦更能贴近作者的写作用心。因此,诸如此类的异文比较和鉴赏,巧妙应用于古典诗词的解读,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只是在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比较准确的价值判断。

第二种是不具备比较、鉴赏价值的异文。比如屈原《离骚》(节选)教科书:“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选自《楚辞校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写的是“惟”,在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则为:“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用的是“唯”。这两个字在用法上都可以当作句首发语词,起到强调的作用,音同形似,而且都有“只是”的含义,可以构成通假,与下句“恐”(“想到,担忧”)形成互文呼应,所以“惟”也好,“唯”也罢,都可以解释为“只是想到,尤其担忧”,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因此,这类异文不具备比较和鉴赏的价值,读者可以稍作辨识,不必作过多的解读分析。一般而言,在教学中不具备明显的比较鉴赏价值的异文,有的是属于通假字的替换,有的是以近义词的形式出现,有的甚至是误字等等,但它们基本上没有改变诗词的原意或原貌,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诗意把握主旨,故一笔带过。

古典诗歌的语言较之其他文学语言更精辟、凝练和雅致,具有鉴赏价值的“异文”,在语言上尤其讲究炼字炼句的功力,牵一发动全身,一字之差,境界迥异。比如杨慎《升庵诗话》载孟浩然诗句:“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刻本脱一‘就’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2]异文比较教学,正是切中了这一要着,“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以言语为核心,在具体的言语赏析活动中体验、发现用字用词的差异,或语序句法的不同,深入探究作品的隐秘,由此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与水平。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