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竟然不是单为纪念屈原与端午有

端午节的由来竟然不是单为纪念屈原!与端午有关的知识还有哪些?快带家里的小朋友来学习

(图源:网络)

两两莺啼何许,

寻遍绿阴浓处。

天气润罗衣,

病起却忺微暑。

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

宋代范成大的《如梦令》描述的就是端午时节了,在这个“鸟鸣惊破好梦”的时节,天气暖和而不酷热,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图源:网络)

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纪念屈原

屈原为了辅助楚国国君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对内变法图强,对外抵抗抗秦,虽然一度使楚国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触犯了特权阶级的利益,再加上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后来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图源:网络)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阖闾去世后又辅助吴王夫差,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在愤恨之余,说下遗言,要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大怒,把伍子胥的尸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日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图源:网络)

纪念孝女曹娥

相传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因为曹娥投江的时间是五月初五,正好是端午节,于是有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

心摧目断哭江濆,

窥浪无踪日又昏。

不入重泉寻水底,

此生安得见沈魂。

唐代周昙的《后汉门曹娥》描述的就是孝女曹娥五月初五投河的情景。

(图源:网络)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这天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甚至有很多地方这天出生的孩子别认为不详,生而克制父母,有早夭之相,直接把婴儿投河溺亡。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图源:网络)

与夏季时令相关

有学者的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图源:网络)

与端午有关的知识还有哪些?

端午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登高赛舟,活气血,散湿浊。端午时节,阳气旺盛,湿浊毒发,运动使毛孔开合出汗排毒。

(图源:网络)

食粽熬蒜,清暑湿,益心脾。仲夏端阳,暑气当令,属性升散,易耗气伤津,粽子外以粽叶荷叶清热祛暑,内以糯米大枣滋养心脾,有类“清暑益气汤”之功。

(图源:网络)

浴兰挂艾,避邪秽,防叮咬。前文说过,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这天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各种蚊虫开始频繁出现,若体质湿热,端午前后易出现皮肤病变,蚊虫叮咬后易诱发皮炎。门窗上挂艾叶、菖蒲和大蒜以驱蚊虫;身上佩香囊,以期祛湿解毒。

(图源:网络)

关于端午的诗词快讲给孩子听!

《踏莎行·润玉笼绡》

宋朝·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踏莎(suō)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润玉:指肌肤。

笼绡:簿纱衣服。

《卜算子·五日》

清朝·纳兰容若

村静午鸡啼,绿暗新阴覆。一展轻帘出画墙,道是端阳酒。早晚夕阳蝉,又噪长堤柳。青鬓长青自古谁,弹指黄花九。

清新淡雅,犹如一幅风俗画。结处流露出暗惜流年的淡淡的伤感。

《巳酉端午》

明朝·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阳:端午节。

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

汨罗:汨罗江。

吊:凭吊,吊祭。

英灵:指屈原。

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独:独自。

醒:清醒。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宋朝·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节序:节令。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唐朝·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良辰:美好的时光。

彩缕:彩色丝线。

同心:相同的心愿。

寂寥:寂静空旷,没有声音。

斋:屋舍。

画省:指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或称“粉省”﹑“粉署”。

款曲:有诚恳之意。曲,有深情的意思。

笺: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香笺,则为加多种香料所制的诗笺或信笺,或为笺的美称。

觞:古代盛酒器。这里指欢饮,进酒。

孙孩:是一个典故,信是孙巨源的侍女胡琴写给苏东坡的,信以回文诗写成,将苏东坡比作自己的丈夫,并决定在五天后去追赶苏东坡。“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凄楚。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苏东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苏东坡把胡琴的回文诗读了一遍又一遍,满眼都是“孙孩”(孙巨源)的影子,还兴奋得填了一首词寄给陈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朝·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清朝·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薰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沈(shěn)檀:用沉香木和檀木做的两种著名的熏香料。爇(ruò):烧。

老圃:有经验的菜农。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朝·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处州:隋唐时旧名,明代为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辖遂昌、缙云、青田、龙泉等9县市。此诗当作于作者官遂昌知县任内。

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南乡子·端午》

宋朝·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湿:浸润。

独:独自一人。

巢燕:巢里的燕子。

客舍:旅居的客舍。

村:乡野山村。

好事:喜悦的事情。

唯:只,仅仅。

恰似:好像是。

闻:听到。

《小重山·端午》

明朝·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色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色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写在最后:

“端”有开头、初始之意

愿你尽享端午假期的悠闲轻松

在假日后抖擞精神

再出发!

本文来源参考

综合自中国教育报、中国诗词网、国学荟等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