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偷懒,孔子气得说了句脏话,结果流传至今,现在的老师都爱说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尤其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更是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们的推崇,成为了多年来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
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国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是后世公认的“千古圣人”。孔子不仅是儒家的创始人,更是古往今来教师的楷模,他身上的很多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但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同样也有犯错的时候,孔子曾经因为弟子偷懒,说过一句脏话,结果这句话流传了多年至今,现在的老师都爱说。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因为喜欢周游列国,所以门下的弟子多达余人,弟子如此众多,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
其中不乏勤奋好学之人,但同样也有爱偷懒的人,孔子在面对这些爱偷懒的弟子时,有时也会“失态”。当时孔子有一位叫做宰予的学生,此人头脑虽然很聪明,但是对于学业却不太上心,孔子为此头疼不已。
《史记》中记载,宰予小孔子29岁,能言善辩,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也常受孔子派遣。
众所周知,古代提倡“守孝三年”,家里的至亲之人去世后,都是要服孝三年的,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平时格外注重礼教,所以对“守孝三年”格外的重视。
但宰予却在这件事上对孔子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种礼教完全不可取,据《史记》中记载,宰予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他认为完全可以改成“守孝一年”。
孔子听到后非常生气,说道:“我们小时候,要3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难道父母死后守孝三年不应该吗?”,但宰予却不以为然,这让孔子非常无语,最后孔子只能评价他为“不仁”。
即便如此,孔子对他还是保持着耐心,想要通过循循善诱去教导他,但后来真正让孔子失望的,是他的懒惰。
孔子讲课时,其他弟子不仅认真听课,而且都在做笔记,但宰予认为知识的关键在于领悟,所以他在上课时时常打瞌睡,孔子看到后非常生气,竟然忍不住说了一句脏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了,孔子说宰予既像是一块腐朽的木头,无论如何也无法雕刻,又像是一面堆放污秽之物的墙壁一样,不能更加脏污了。
没想到这句脏话竟然流传了下来,而且如今的老师们都爱用这句话警醒学生。
孔子与宰予的故事,就记录在《史记》当中,俗话说,以史为鉴,通过这段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古人所经历的事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借鉴和警醒。
其实,读史就是如此,我们能从古人的行为中学到很多经验智慧,这也是“读史使人明智”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来,《史记》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同时也是一本权谋之书、观人之书。在二十四史中,我最爱读的就是《史记》。这是因为《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年从未被超过的史学巨著。从文学性来说,它有无韵之离骚之称;从史学上来说,它奠定了24史的基本体裁。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让人生少走弯路。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一个困扰,原版的《史记》通篇都是文言文,内容晦涩难懂,所以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这套白话文版的《史记》,其中不仅收录了原著内容,还加入了白话文的注解和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
这样的一部绝世奇书,无论喜爱文学还是历史的孩子,是绝对不可错过的。
读史书可以知得失,学习到古代人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成功和不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总结。一个人的见闻,决定了他的视野;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作为。
篇幅较广,但是分为传记故事,非常适合现在快节奏阅读,无论何时何地,抄起来直面智慧!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经常读史书,通常会有极高的格局。这套全彩详解的《史记》4册,不仅能减去孩子的阅读障碍,更能增加孩子的阅读乐趣。
珍藏版文章下单99元,别小看这两顿饭电影票的支出,却蕴含了百年间上千个老祖宗的智慧,不管买来琢磨,还是送予老友,精神价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