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第期。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如今存词有多首,作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词笔力雄健,沉郁苍凉,有“词中之龙”之称。
而我们今天要品读的这首词,尤其是其中的典型。王国维评价这首词说“章法妙绝,语语有境界,后人不能学”。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南宋)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参考译文:
绿翠的树荫里,鹈鴂那十分凄楚叫声,让人悲伤不已。鹧鸪鸟的啼叫声刚刚刚停止,杜鹃鸟又发出了悲切的鸣叫。这叫声一直持续到春天归去,再找不到寻觅的地方。
芬芳的百花都枯萎了,这实在是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些事情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苦。
汉代的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还有陈皇后阿娇退居在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则望着双飞的燕子,远送休弃去国的归人。
汉代的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因兵败后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他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时,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分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的秋风,慷慨悲歌。啼鸟若是知到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楚,料想它也不会再悲啼清泪和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去之后,还有谁能与我一起饮酒赏月?
品读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词中的茂嘉是他的堂弟。
全词连用了四个典故,分别为:王昭君出塞、卫庄姜送归妾、李陵别苏武、荆轲刺秦王。前两个是薄命女子,而后两个是虽败犹荣的英雄。
这四个典故均是生离死别,而且关乎于家国命运。足以见得辛弃疾抒情并没有限制于兄弟情谊,而有更深广的现实含蕴。这种现实虽然没有明说,但无疑是暗喻家国兴亡和个人身世的感情。
词的一开始三句就出手不凡,连举三种鸟的叫声,用鹈鴂表示离别的时令,鹧鸪表示不得不离别,杜鹃表示伤离别,各有所司,各有所述,所以读起来绝没有堆砌重复的感觉,足以见得起首的绝妙。
接下来以“啼到春归”和“芳菲都歇”寄托胸臆,“算未抵”这一句则是承转枢纽,引导出人间离别。但又不直说眼前的离别,而是叠用历史典故,曲意传情。
“如许恨”总收上文,“啼鸟”遥承词的开头,互相呼应。而“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一句,则将词意推进一层。
结尾“谁共我,醉明月”才表达出送人的本意,但也是旋到旋收,而且情境兼备,可以说是沉郁苍凉之至。
词的中间铺排几个离恨的故事,一气贯注,下片的开头也没有转换胸臆,这种手法为《恨赋》笔法。一路泛写别恨,直至最后才点出送别之意。这种手法,则起源于唐诗的“赋得体”。
这两种章法,被辛弃疾灵活运用在这首词中,才使得全词卓然独立,自成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