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者:王力。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二章历法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ēng)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但是秦以十月为岁首,下文还要谈到。又《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这里的正月指夏历四月(毛传),不是作为岁首的正月。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zōu)(《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这里是举例性质,参看《尔雅·释天》。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庾〈yǔ〉信《哀江南赋序》:“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如此周而复始。(《说文》对于十二支各字的解释就是联系着月份的。前人把“建”解释为“斗建”,意思是斗柄所指,认为十二支代表北斗星斗柄所指的十二个不同的方位〈例如以子为北,午为南,卯为东,酉为西,等等〉,十一月斗柄指北,所以为建子之月,以后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十二个月周而复始,这种说法在过去很普遍。南北朝的天文学家祖冲之、清朝的天文学家梅文鼎都指出月建和斗柄所指的方位没有关系。)至于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āo)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事实上,岁星并不是十二年绕天一周,而是11.年绕天一周,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八十六年,便多走过一个星次,这叫做“超辰”。)《左传·襄公三十年》说:“於子虫乔(jiǎo)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bì)灶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yǒu)。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
再说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由西向东)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鶉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十二辰(由东向西)
丑
子
亥
戌
酉
中
未
午
已
辰
卯
寅
岁星由西向东进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汉书·天文志》叫做太岁,《史记·天官书》叫做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做太阴),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如下页图2-7所示。
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chányān)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屈原《离骚》“
下面列表说明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和太岁所在、岁星所在的对应关系:
太岁年名
太岁所在
岁星所在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即(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已(鹑尾)
降娄(戌)
敦(dūn)牂(zāng)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tūn)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yǎn)茂
戌(降娄)
鶉尾(已)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dùn)
子(玄椅)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注:太岁年名的写法根据《尔雅·释天》。大荒落、协洽,《史记·天官书》作大荒骆、叶洽。作噩,《汉书·天文志》作作话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历书》《天官书》作作鄂。阉茂,《史记·历书》作淹茂,《天官书》作阉茂,《汉书·天文志》作掩茂。)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yān)逢、旃(zhān)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配法和前述六十甲子相同),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其余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自太初元年(公元前年)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尔雅·释天》载有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岁阳名称也根据《尔雅·释天》。《淮南子·天文训》与此基本相同。《史记·历书》所见十个岁阳的名称和顺序是:焉逢、端蒙、游兆、疆(qiáng)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和《尔雅》有出入。现列表如下:
岁阳
阏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