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本报记者于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当人们朗诵起这些饱蘸着情感的楚辞名句时,都会想起率真高洁、以身殉国的屈原。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一位南宋时期的江苏人洪兴祖,这些楚辞名篇有可能在兵燹和战火中散佚。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所推出的《江苏文库·精华编》中,洪兴祖撰《楚辞补注》收入其中,记录了古代江苏人在楚辞学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这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对楚辞的高度评价。所谓“楚辞”,是运用楚地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进行创作,具有浓厚楚地色彩的辞赋作品。具体来说,是指以屈原作品为代表,包括后人承袭屈赋形式的作品。西汉刘向将这些作品编辑成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以“楚辞”为书名。凤凰出版社卞岐编审介绍,《楚辞》一书,经历了屈原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刘向辑录的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二十六年至公元前六年之间。刘向编成《楚辞》一书后,历代文人学者纷纷研究加以注释,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流传过程中,刘向辑录的《楚辞》散佚,东汉文学家王逸在刘向《楚辞》基础上作《楚辞章句》,共十七篇。《楚辞章句》长于训诂名物,抒发新见,是保留刘向《楚辞》最完整的注本。可惜的是,《楚辞章句》后来也散佚,仅存王逸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所幸,南宋洪兴祖作《楚辞补注》一书,全部收录《楚辞章句》。《楚辞补注》也成为在楚辞研究领域极其重要的版本。洪兴祖(—),丹阳人,南宋官员、著名学者。少时精读《礼记》《中庸》,深悟理学之道。宋高宗在扬州时,招洪兴祖为秘书省正字,掌管图书,校勘典籍,后又升任太常博士。绍兴四年(),洪兴祖担任驾部郎官时,因上书要求朝廷安抚灾民被奸相秦桧等人所嫉恨。此后,他在安徽广德、江苏仪征等地任职时,兴修水利、垦辟荒地、招抚难民,颇有政绩。绍兴二十四年(),洪兴祖为已故龙图阁学士程瑀《论语解》撰序而遭祸。程瑀与秦桧政见不同,因此连累了洪兴祖。洪兴祖被“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到广西。次年八月,洪兴祖忧郁而卒,时年六十六岁,葬于丹阳里庄竹塘村。洪兴祖精通经史,一生“好古博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宋史·洪兴祖传》)。他的《楚辞补注》,除收录《楚辞》正文外,全部收录王逸《楚辞章句》,包括序和注文内容。另外,还收录了《文选》的“五臣注”,以及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各种旧注,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除了保留旧注,洪兴祖还在进行补注,书中“补曰”后的内容,就是洪兴祖阐述自己的观点,解说旧注,阐发新意,既补足王逸所未详,也纠正王逸的疏误。洪兴祖指出王逸注中的17处错误,一一改正。比如,王逸将离骚称为《离骚经》,洪兴祖认为,古人引《离骚》不称为“经”,“经”为后人所加,并非屈原本意;王逸认为“辛夷楣兮药房”中的“辛夷”是香草,洪兴祖则认为是开花植物;《九章·惜往日》“闻百里之为虏兮”句,王逸无注,而洪兴祖较详细地叙述了百里奚的传奇故事。《四库全书总目》称《楚辞补注》“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此次《江苏文库·精华编》中收录的《楚辞补注》,以清同治十一年金陵书局重刊汲古阁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整理出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