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的怀念丨两首小诗,看屈原的精神对

端午节里怎能不想起屈原,这位前无古人的浪漫主义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太过深远。传承了几千年的屈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屈原诗歌中那高洁的形象,一直被人模仿。屈原诗里写了很多的花和草,香花香草以喻善,邪花臭草以譬恶。“兰”在屈原诗里通常都是作为美好的形象出现的,仅以《离骚》言,诗中就多次写到,如“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碗兮”“结幽兰而延伫”等等。不仅古人爱写诗,也不仅仅古人喜欢屈原。在近代的文人中,有很多人也喜欢用“兰草”在诗中喻人喻物,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鲁迅就曾经写过两首与屈原有关的诗。《送O.E君携兰归国》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这是一首送别诗,在鲁迅的日记中交代了写诗的目的:“雨雪,日本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买兰将东归,为赋一绝句,书以赠之。”鲁迅在这首诗里,一个“兰”字也没有提到,却是处处是“兰”的美好、崇高、纯洁以及坚韧,“独托幽岩展素心”一句就概括了全部含义。用“椒焚桂折佳人老”是交代兰生活的环境,第四句“故乡如醉有荆棒”用来呼应全篇。可见,鲁迅的“兰”源自屈原的“兰”,都有着一样的品质。《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在鲁迅的心中,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的精神。因为屈原没有因为被迁而妥协、投降、或者颓废,而是倾满腹的怨愤写出了不朽的诗篇。鲁迅说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曾经借用了《九歌》中生动优美、婉约感人的《湘君》《湘夫人》两首诗的题材,加以创新,密切地联系现实斗争,写过《湘灵歌》。这首诗用的也是同样的手法,写的就是屈原,几乎句句都扣住屈原的事迹。“一枝清采”可以理解为兰花,但更应该诠释为借屈原的诗。结语:鲁迅曾经将屈原和阮籍、李白、杜甫并列,反对把他们“打杀”,并且肯定他敢于和作为权贵的“椒兰”吵架,而不求取功名,贪恋高位。虽然鲁迅未曾将自己自比屈原,也有保留性的批评,但是不可否认,屈原的诗歌和爱国主义精神对鲁迅的影响极其深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