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哀歌这位爱国诗人是虚构的吗

说起屈原,这位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大诗人、政治家,我想你一定很熟悉他的故事。每年的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都是大家在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诗歌《离骚》《九歌》更是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历史有关屈原最早的传记,就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但是在汉代以前的所有古书当中,竟然都找不到屈原的名字,所以曾经有人怀疑,屈原很可能是一个被司马迁虚构出来的人物。那屈原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历史的迷雾吧。

《史记》关于屈原的生平记录得非常简略,甚至有些模糊。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端午节跟屈原本来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为在汉朝那时候,还没有端午这个节日呢。端午的正日子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先秦两汉时代的迷信观念里本来是个非常凶险的日子,如果是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还会被父母遗弃呢。端午节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到了唐朝才由朝廷正式规定下来的。司马迁在《史记》当中,根本没有提过屈原是五月初五这天投水自尽的,更没有提过有人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的事儿。把屈原和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气联系起来的说法,是南北朝以后才逐渐流行开来的。

好,这算是拨开了屈原身上的一层迷雾,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最早的屈原传记究竟说了些什么吧。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的屈姓和楚国王室有很深的渊源。原来楚国有三个大氏族:屈、景、昭。有这些姓氏的人都是从前楚王的后裔,景和昭都是原来楚王的谥号,他的庶出子孙就拿来当姓氏;而屈姓则是因为这些楚王后裔被封在了屈这个地方,就拿封地的名字来当姓氏了。这三个姓是跟楚王室最亲近的宗族。

但是,屈原这位王室的近亲,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这是三国人李康《运命论》里的名言,它说的是特别有才能的人,容易遭受别人的诽谤攻击,这就好比在树林里有一棵长得特别高的树,大风刮来,最容易折断的就是它。才能卓著,就会遭人嫉妒。

屈原就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楚怀王一开始也很信任屈原,楚国有关内政外交的事务,怀王都会找屈原来商量。国君的信任和重用,就引起屈原同僚们的嫉妒。有一个叫上官大夫的贵族,就向楚怀王偷偷进谗言,他说:大家都知道是您命令屈原来制定新法令的,可是屈原每颁布一条新法,都夸口说是自己的功劳,还说这事除了我没人办得成,他实在是一点儿也没把大王放在眼里。楚怀王一听心里就不高兴了,从此开始疏远屈原,把他排除出了楚国的政治中心。司马迁说,屈原正是因为这一次政治上的打击,才满怀着一腔愤懑,写下了《离骚》来表白心迹。

楚怀王偏信小人,不用忠良,自然也没有好果子吃。秦国派能言善辩的张仪来离间楚国和齐国的关系。张仪骗楚怀王,如果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就把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割让给楚国。贪婪短视的楚怀王立刻上了钩,楚国就跟齐国断交了,结果,没想到张仪背信弃义,说秦国原来答应割让的只有区区六里土地,没有六百里这一说。楚怀王恼羞成怒,出兵要报一箭之仇,可是无论在军事还是外交上,楚国都不占优势,刚背信弃义断绝了和齐国的关系,诸侯们谁都不愿帮楚国。结果这一次贸然出兵,楚国被打得一败涂地。

为了挽回败局,楚怀王只好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求和。虽然明知道这次出使是一个烫手山芋,但屈原还是毅然临危受命。一听说楚国要重新跟齐国结盟,秦国马上又来拉拢楚国,这回他们派出的使者,居然还是张仪。张仪通过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妃郑袖给楚怀王灌迷魂汤,昏庸的楚怀王最后不仅没杀张仪,反而又要出尔反尔撕毁跟齐国的盟约,去跟秦国和好了。等到屈原从齐国出使回来,秦、楚已经约定了两国婚姻,楚怀王还把张仪当成上宾欢送回去了。屈原说:张仪是楚国的大敌,为什么不杀他?可楚怀王就算心有不甘,也追悔莫及了,张仪早跑了。屈原反而因为主张与齐国的联盟,成了亲近秦国一派贵族的眼中钉。

秦昭王利用秦楚婚姻设下了一个圈套,邀请楚怀王到边境上会面。屈原进谏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轻信。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竭力怂恿楚怀王不能失了秦国的欢心。屈原又被无视了。秦国果然背信弃义,在会面时抓了楚怀王直接绑架回了咸阳,一辈子糊里糊涂的楚怀王最后就凄惨地死在了异国他乡。

照说大王被绑架,这是楚国的奇耻大辱。可是奇怪的是,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继位以后,反而继续重用亲近秦国的这一派大臣,把怂恿楚怀王走上死路的弟弟子兰提拔为楚国的宰相。子兰听到屈原批评自己害了父亲怀王,老百姓都把自己当成坑害楚国的罪魁祸首,心中大怒,就唆使从前向怀王进谗言的上官大夫,去向哥哥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不问黑白是非,下令把屈原流放到南方的蛮荒之地。最后屈原无法忍受这颠倒黑白的世道,也不忍心再看到楚国国土一天天地沦丧,满含一腔悲愤,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这就是司马迁笔下,屈原的故事。那在这一讲开头提到的屈原是虚构人物的说法,成不成立呢?至少对司马迁来说,屈原绝对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何以见得呢?因为在《史记》之前,就有人在纪念屈原了。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就是被司马迁放在和屈原同一篇传记里的贾谊。贾谊是西汉初期的文学家、政论家,他非常有名的作品《过秦论》你也会在课本里学到。由于年少成名,贾谊被朝廷老臣排挤,被贬长沙。因为感伤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同,贾谊在渡湘江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赋》。不过,从贾谊的赋文来看,他是到了长沙以后,才听说了屈原的故事。

这样看起来,屈原的传说,就跟后来的端午节习俗一样,原来只流行于南方,正是由于贾谊和司马迁的千古文章,才让一个地方传说,逐渐成为了全民族的集体记忆。

屈原的人格和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对于屈原这个人物,也寄托了非常深厚的个人感情。在《屈原贾生列传》的最后,太史公自述,当他读《离骚》《天问》这些诗篇的时候,内心中时时有悲愤的共鸣。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游历过湘江一带,还专门去凭吊过传说中屈原投江的地方,在水边想见屈原的为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高度评价《离骚》和屈原的思想境界:《离骚》虽然词语简约但含义极其深广,体现出屈原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为了国家不与小人苟同,出淤泥而不染,屈原的这种思想气节,可与日月争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