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高三,最全面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详细分

语文需要长期积累,复习收益太低了

语文复习复习文言文和作文就行了,阅读理解纯粹靠发挥

“语文课本最厚,补补觉好好学数理化吧:

······

语文大概是最被误解的学科了,语文学科本身确实需要长期积累,确实不像理科那样知识点足够细分。但高考既然是考试,一定有在考试中提分的办法。

今天的推文即是科学的梳理了一轮复习时语文学科的复习要素

文章内容较长,但真的很实用,花十几分钟读完,能让一轮复习还在迷茫的你找到更有效的学习规划。

PS:电子版获取方式见文末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2、题型:包括单选题(含古文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论述题,简答题,图文转换题,作文题等。

3、试卷结构: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70分,表达题80分,共22题,具体见下表。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文、书评文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新闻、调查报告(含图表)、传记、访谈、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意非连贯性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和异同点,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古诗文阅读

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基本句式和用法,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鉴赏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并概括作者情感与观点评价。

语言文字应用E

在情境中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词语(含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查形式将更加灵活,更加综合,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文

能写作论述类、应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加强“立德树人”题裁的考查,更加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三观的正确与否。

第一章古代诗歌

第一节课文向导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都有古代诗词单元,必修一为现代诗歌单元。必修四有一个单元为中外戏曲(曲词也是诗词的一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有三个单元是诗歌。

一、高考诗歌考试说明:

二、下面了解下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点。

第一节诗歌的六步鉴赏法

六步鉴赏法是指鉴标题,鉴作者,鉴意象,鉴语言,鉴技巧,鉴情感。其中前二步叫从鉴,后四步叫主鉴,一般高考题型亦从后四鉴中来设计。

一、鉴标题(含题裁)

诗歌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唐以前创作的诗歌)、近体诗(唐以后至清所创作的诗歌)。古体诗有四言的(如《诗经》),有五言的(如南北乐府诗),有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如《离骚》)。近体诗一般分为绝句和律诗,字数以五言和七言为主,极少部分为杂句诗(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近酒》等)。

按题裁,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伤今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思夫闺怨诗、送别抒怀诗。

二、鉴作者(含派别)

诗歌根据作者的创作风格,可以分为浪漫派、现实派、山水派、田园派、豪放派、婉约派、边塞派等。

诗歌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爱情诗、悼亡诗、讽谕诗。

三、鉴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类二大类:一是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他人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要把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作赏析,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存在诗人自身的形象或影迹,这可以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创作风格来窥见。

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他人形象,往往有鲜明的特征,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2、事物形象: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象,这些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如草木花果、虫鱼鸟兽、月露风云等等。在鉴赏物象时,既要体会其本身的意义,更要体会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或象征意义。

3、景物形象: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或是两种景物的统一体。景象往往由许多物象构成,并营造了一种意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这就要求分层次分角度进行赏析。

四、鉴语言

1、炼字:鉴赏某一具有丰富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字,才能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重叠词。

2、诗眼:表现诗眼的二种方式就是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和最精彩最关键的句子。

作用: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象性、精确表情达意。

3、语言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浅显明快、含蓄委婉、辞藻华丽、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浓厚雄壮、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笔调婉约、华美绚丽、多用口语。

五、鉴技巧

1、表达方式

(1)描写方式:分为白描和细描(亦称工描),直接描写(亦称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亦称侧面描写)

描写角度:视听嗅触、形色声态、远近高低俯仰、动静明暗虚实

(2)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亦称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予景,情景交)

(3)叙述方式:顺序、倒序、插序、直叙

(4)议论方式:无

这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结构方式

六、鉴情感

1、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诗歌的题材可以分为送别抒怀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即景感怀诗、即事感怀诗八大类。

(1)送别抒怀诗: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

(2)边塞征战诗:主要表现边塞自然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对优美山水田园风光的热爱与赞美,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4)羁旅思乡诗:主要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5)怀古咏史诗:主要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澄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对当今统治者的批评或劝谏等。

(6)咏物抒怀诗:主要借某个具体可感事物的形象、特点、品质的刻画来表达作者所寄托的相类似的情感或情怀。

(7)即景感怀诗:作者由眼前之景产生联想或想像,有感而发,从而表达某种情怀或观点

(8)即事感怀诗:作者由眼前之事产生联想或想像,有感而发,从而表达某种情怀或观点

答题思路与要领:

(1)抓住标题或诗题:诗题常常就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诗题本调就透露了感情基调,也就能很快抓住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或观点态度。

(2)抓住关键词句:有些古诗,诗人常常用一二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我们很容易分析出诗人的情感价值。

(3)抓住题材类型:同类诗歌的情感基调大体有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定诗歌

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5)抓住典型意象:诗人运用的意象多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借助诗人运用的意象可以推测出诗人的情感观点。

(6)抓住注解:诗歌的注释一般都可以给我们暗示。

答题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明确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第二步,概括诗歌主旨:这是王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第三步,组织文字,形成答案。

2、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

它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

答题思路与要领: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把握诗句的深层含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5、从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答题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

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进行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

第三节高考原题分析

一、全国高考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客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4.B

试题分析:选项中“生活贫穷”有误,诗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昌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诗人仕途压抑困窘的状态,而非单指生活贫困。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含义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及诗歌所用艺术手法的赏析。首先学生需要解释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把握寒风、春柳两个意象的含义和特点,概括诗句含义。寒风既指自然状态的风,又暗指诗人现在所处的境遇。又变成春柳既出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世事变幻。任何事情都存在转机。成这种变化的艺术遐想中,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勉,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

二、年全国高考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4.AE

试题分析:A项“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说法错误,此时是心情严肃的。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15.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

第一章文言文

第一节课文向导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高中阶段的每一本必修课本中,都有需要学习的文言文单元,必修一是记事性文言散文,必修二是游记性文言散文,必修三是议论性文言散文,必修四是人物传记性文言文,必修五是抒情性文言散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和《先秦诸子选读》也大部分是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考试说明:

第一节实词

一、实词包含哪些词性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二、通假与同假

A通B和A同B

若两个B都是正字,则前一个A是借用字或错别字,后一个A也是正字,A与B在某种条件下可混用。

同形字的产生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造字而造成字形混同;二是汉字发展的趋势是由繁至简,在这过程中造成了字形的变化和字形的混同。

通假字一般是把某个己有的字借过来使用或写作的时候忘了原字而假用一个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使用,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清代王引之说:在遇到通假字时,应当改本字而读之。

三、古今异义

本义与引申义:词生成时的最初的意义叫本义,由本义延伸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由本义比喻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叫做比喻义。由本义象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叫做象征义。

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泛指一切稻谷今义:南方专指水稻

3、词义转移:如“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4、褒贬变化:如“卑鄙”古义:地位卑微今义:思想品德败坏

5、词义强化:如“恨”古义:多表遗憾今义:仇恨

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怨恨今义:程度副词

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古义:眼睛今义:眼睛

四、一词多义

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一样的意义,它包含实词与虚词。在古汉语中最常见。(应掌握的常用实词个,见附录1)

五、词类活用

判断词类活用,要考虑到不同词性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一般来说,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动词多作谓语,形容词多作定语、状语。

举例说明(共18个):

1、名词作状语东望夏口,西望武昌。《赤壁赋》东、西:向东、向西

2、名词作一般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军:驻扎

3、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称王

4、名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友:以……为侣

5、名词为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为……作序

6、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过秦论》亡:逃亡的人

7、动词的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下去

8、动词的意动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迟:认为……延迟

9、动词的为动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死:为……死去

10、形容词作名词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险远:险远的地方

11、形容词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明:照明

12、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利:使……有利

13、形容词的意动单于壮其节《苏武传》壮:认为……悲壮

14、形容词的为动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哀:为……哀伤

15、数词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也《项脊轩志》一:一体

16、数词作动词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二三:变了心

1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劝学》一:专一的

18、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极:穷尽

六、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的一些由两个近义的、或同类的、或互为反义的单章节词素组成的复合词。这类复合词有个在具体语境中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词素承担。

1、词义相对(相反)的偏义复词:归去来兮辞(去来),不宜异同(异同)

2、词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便可语公姥(公姥)

七、实词解题技巧

1、语境推断法:

2、对称结构法:

3、语法分析法:

4、联想迁移法:

5、字型分析法:

第一节虚词

一、虚词包含哪些词性

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兼词、

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包括: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见附件2)

三、不同虚词词性的定义和常见词

1、介词

它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

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见的有:以、为、因、于、与

2、连词

它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见的有:而、且、以、与、则

3、副词

它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有:乃、其、且、则

4、代词

是指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的词。

常见的有:而、何、之、其、若、焉

5、助词

它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有:之、乎、者、也、所

6、兼词

它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

常见的有:焉、诸、叵、盍

四、虚词解题技巧(原则上,虚词也属于一词多义的用法)

1、语境推断法:

2、句位分析法:

3、对称分析法:

4、语法分析法:

5、标志识别法:

6、代入检验法:

第二节文言句式

一、基本知识

现代汉语结构:定+主+状+谓+定+宾+补

二、句式汇总

例句说明: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判断句)

2、父母宗族,皆为戳没。(被动句)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固定句)

4、渺渺兮予怀(谓语前置)

5、微斯人,与谁与归?(宾语前置)

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定语后置)

7、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

第一节断句与翻译

一、快速读懂人物传记知识点

人物传记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章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矮小,语言精练简洁。

阅读时我们要从以下3个步骤入学:

第一步,   )

A.工作之余还是有可能从事个人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答案解析:D/在原文中用了假设关系说明提供第二种自由的可能性,而选项却说成先决决条件,这就属于无中生有。

第四节解题方法与技巧

做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试题,要掌握大体的解题思路和步骤,简单地说就是五个字----读审画比验,具体如下:

1.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铅笔标记重要符号的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趋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不难迅速找准区域。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但是有的选项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考生常常择其一点而丢掉其他。这就要求考生在实际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多点意识”,力求找准找全对应点,也就是答题的区间。

3.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在辨析过程中,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从句式、陈述对象、句意侧重点、范围大小、程度轻重等方面辨析异同,认清命题者设题常用的干扰方法,避免误入陷阱。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5.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6.要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如“意义”“解释”“作用”“原因”“证据”“主要的”“根本的”“属于”“不属于”等。特别注意文中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等,甄别正误。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问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答案解析:B/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第五节高考试题分析

一、全国高考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奏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古、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研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题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全国高考卷一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8年参考答案:1.D2.A3.B

16年参考答案:1.D2.B3.D

第一章文学类现代文阅读

第一节课文向导

文学类现代文文体包括小说与散文。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必修一、必修二各有一个单元散文,必修三、必修五各有一个单元小说。

高考文学类现代文考试说明:

第二节小说的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分点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叙事的顺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分析小说思路的考点及其主要知识点

(一)、线索方面: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

一般来说,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

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二)、结构思路方面:

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一般会考虑如下几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

2、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

分析小说具体写到某个情节或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点考虑:①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作用。②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③如果是结尾补叙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④如果是小说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衬托(正反)主角作用。

解题方法:分析情节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1)情节自身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主题方面: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3)人物方面: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3、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小说中如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节或者行为),其前后的不同主要要联系前后文,从主旨表达和情感体现两方面去分析它的异同。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②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③刻画人物、推动情节,④突出主旨、抒写情感。

4、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其主要作用有:①补充叙述,完善情节;②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

小说中人物起名颇能体现作者的巧妙心思。小说大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给小说主人公起名:①谐音双关法,如《红楼梦》中“原应叹息”“真事隐”等;②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③历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说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阳”、“李莫愁”等;④时代标识法,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杨康”,合二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巴金小说中的“觉新”、“觉民”等;⑤蕴涵深意法,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⑥怪诞新奇法,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

根据作者给人物命名的技法,我们可以推测小说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几点:①一语双关,揭示主题。②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③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④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⑤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⑥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

(三)、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主旨的表现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1.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

(1)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表述格式:×××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四)、主题与标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Ⅰ、“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1.赏析把握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

⑴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⑵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⑶结合全文主题,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小说主题分析概括题解题思路:

⑴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⑵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⑶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Ⅱ、标题

主要围绕理解含义与标题的作用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标题类题目答题策略1、标题作用类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第一,标题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第二,标题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第三,标题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第四,标题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第五,标题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理解标题内涵:

一是表层含义,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深层含义,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五)、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试卷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等。

附1: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