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前几期写出后,居然有同学在朋友圈里说很喜欢看,一下子感觉自己这个打发时间的事还有点意义,突然也有点压力。教材这些文章越到后面越是读的少,更谈不上有什么心得,有时候只能简单写写即时联想到的小事,权当个流水账读后感了。
这一期来讲必修2,下面是必修2的封面和目录。
先来看阅读鉴赏部分。阅读鉴赏分了四个单元,分别是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和演讲辞。应当说这一册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四个单元有两个单元学习古诗文,其中不少还需要全文背诵。有意思的是这册书里也有个“小狗包弟”被删掉了,等谈到了再说,上面给的目录是删减前的目录,大家可以先猜猜是哪篇文章,我相信一猜一个准。
第一单元收了三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及陆蠡的《囚绿记》。前两篇可谓是鼎鼎大名,特别是《荷塘月色》。朱自清也是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了,从小到大我印象里至少学过《春》、《匆匆》、《背影》和这个,或许还有记不得的。再加上背影橘子梗的加持,简直无人不知。但无聊的地方也在这,小学时学《春》和《匆匆》,扩展阅读就领你逛一圈荷塘,初中到了站台再赏一遍月色,到了高中,终于正式学了,于是夹生饭就出来了,课文没了新鲜感。抛开这些不谈,就文章本身而言,我是非常非常喜欢的,特别是结尾几段,整篇读下来恍恍惚惚,虽是在岸边走,却有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感觉。无论得欧风美雨吹沐的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骂上多少遍,我还是感觉这是很好的文章。《故都的秋》也选的非常及时。我们从小就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到底是怎么“悲寂寥”的?可算有人在课文里写写了,要是把《秋声赋》附在后面就更好了。《囚绿记》我个人是不太喜欢,托物言志也太过直白,这种文章放初中还比较合适,实在这里在令人提不起兴致,这绿囚说白了和小学生作文里常出来的“石缝中的小草”有什么区别?但从文笔看来还是很有特色,森然有鬼气。
第二单元分为四课:《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和诗三首。很遗憾,这些诗我是没有什么解读能力的,有时对着字词虽然能正确地读出发音,但其实那字我都不认识了,基本是肌肉记忆,还是得感谢一下当年有口无心的早读啊。有时候感觉挺遗憾的,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下来,被各种考试逼着也背了许多许多诗歌,可对于简单的平仄还是不了解,更谈不上使用了。初中时有女同学好诗,总要写上许多挑几首得意之作给班主任语文老师看,孟老师总说要注意一下平仄。我确信曾经很多次明白过这其中的简单常识,或是老师讲解或是自学,但因为也用不上就又多次忘掉了,久而久之也就没这个心气了。这单元很多都是写爱情的,可能也是因为爱情大多是悲剧的缘故,对于悲剧总有格外的好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拐弯抹角的起兴手法,比直接控诉渣男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孔雀东南飞》也是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相似之处,可能古今中外这类爱情悲剧实在太多。里面有一句”“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印象极深,当时兴冲冲拿去当网名,后来结局很惨。再说说《采薇》的事吧,印象里,学这两篇时还是在外地上学,正是高一上学期末的冬天。中二如我,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感动得一塌糊涂,也不知道在想谁,上数学课找张破纸一遍一遍练这几个字,直到“载渴载饥“,于是去吃个肥牛盖饭,最后半年肥了二十斤。
第三单元又是三篇传世之作:《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第一篇《兰亭集序》学的时候真没感觉有什么问题,直到后来读到了施蛰存的一篇批评文章,认为此文逻辑不通。我不太敢像上文对待余光中批评朱自清的观点时那样自信了,因为自己也确实是半懂不懂,半通不通。可见我不仅是读不明白古诗,古代散文也是一关。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批评文章对照,看看施先生到底讲的对几分。施蛰存先生有一本《唐诗百话》,语言明白晓畅,不故弄玄虚,考证清楚,很好看。《赤壁赋》就不多说了,有谁能不喜欢东坡居士呢?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高中时超爱这一篇,那时候天天琢磨自己要是有个孩子该叫啥名,后来就决定叫“苇如“,取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愿他或她无论窘迫到何境地,也有凌波万顷的勇气。这也属于将父母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了,我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何况我离有孩子还差好几个步骤。《游褒禅山记》更有名气了,你可以没有志向,但你不能不在作文里写上”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因为这样会显得你很有志向。
第四单元,又到了喜闻乐见的删减课文环节了。大家已经猜到了吗?没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在19年后的版本中已经被删掉了。十多年前上课时,臧老师好像还让我们看过演讲的视频,白云苍狗。里面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将从绝望之山劈下一块希望之石。不知道删掉意味着那绝望之山已经没了还是怎么回事。
表达交流部分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