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绝对这一说,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当我们碰上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后,当我们退到山穷水尽无路可退的地步时,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跳出规则,用一种规则之外的眼光,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面临的困境,或许就能到从万千绝路中,找到一条生路,而熟读历史,就能够让我们拥有这种跳出规则的视角,让我们感觉到,人的一生,只不过就是白驹过隙,所谓困难,只不过就是一片薄纸,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古籍篇要讲的就是——《史记》。
《史记》史记的作者叫做司马迁,他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也是距今为止最伟大的史学家,没有之一,对于确信之事的记录,司马迁会加以考证,寻找更多细节,让世人看到一个十分公正的历史,对于玄幻的事,司马迁不会选择否定,他会继续记录,将玄幻留给后人破解,只此一点,就比今天的很多人要强的多,很多人说弘扬文化要取其精华,但什么才是取其精华?古书中存在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奇幻事件,也存在很多我们认为不合常理的家传药方,难道这些就是糟糠吗?客观地讲,谁造成这些内容的丢失,谁就是民族的罪人,以正统的学术角度来看,我们觉得不合常理、不能解释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它完全没有任何道理,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原因,就像是古墓的开采一样,只会采用保护性挖掘,将更完整的记录,留给下一个时代破解,这才是民族血脉源源不断的最大原因。
自从秦朝的“焚书坑儒”过后,造成了大量古籍的丢失,与这些古籍一同发生丢失的,就是一段失传的历史,而作为一名史学家来讲,尽可能的还原和记录历史,就是他的一生所求,司马迁的父亲叫做司马谈,也是一位史学家,一生追求的就是修复历史,司马谈曾担任太史令一职,熟读易经、天文、历法,通晓变化之道,但可惜的就是早早地因病去世,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所以这一重任,就转而降到了司马迁的身上,在司马谈逝后,司马迁接替了太史令一职,对他来说,太史令不只是要修复历史,这更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西汉大将李陵率五千步兵对战八万匈奴,最终被迫投降,汉武帝越想越气,随即招来司马迁,询问此事该如何处置,不过司马迁这人确实正直,虽然懂得帝王的心思,知道汉武帝是想找人诉苦,此时的他就应该顺应王命,但他偏偏追求公正,替李陵向汉武帝辩护,结果汉武帝一气之下,将司马迁关入大牢,随即又处以宫刑。
司马迁出狱之后,担任了中书令,这是宦官之中的一个官职,对一个被迫成为宦官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莫大的屈辱,自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编著史籍,势必要让后人看到一部公正的历史,也正因为司马迁的这种坚持,使得史记成为了二十四史之首,让我们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变得可以考证。
书籍内容史记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包括十二本纪,记载的是历代帝王的事迹,三十世家,记载的是诸侯国和历代诸侯的事迹,七十列传,记载的是一些重要人物的故事,另外还有十表和八书,十表记录的是大事年表,便于查询,八书记载的是礼、乐、历法、天文、封禅一类的事迹,我们挨个来看一下,由于时间有限,我尽量将书籍中的事件缩短,首先是十二本纪,十二本纪,顾名思义就是十二卷,其中第一卷是五帝本纪,五帝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中的黄帝是一个十分有灵性的人物,早早地就学会了说话,长大之后,战胜了蚩尤,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并且取代了神农氏,成为了天下公主,为什么黄帝这么厉害呢?因为黄帝获得了一个上天所赐的宝鼎,宝鼎上记录了很多内容,其中就包括如何观测并记录历法,之后黄帝传位颛顼,颛顼传帝喾,帝喾传尧帝,尧帝根据历法的指示,教会了人们耕种,于是,农业时期正式来临。
再往下,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学到过了,无非就是夏商周与秦皇汉武,在这十二本纪中能让我们看到的就是朝代的兴亡更替和历代帝王的治理方式,朝代的发展是呈进步状的,但同时也会丢失一些重要的东西,历朝历代都处在同一个循环之中,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兴盛,再到衰败,直至毁灭,之前我们讲过很多关于易理的书籍,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处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所谓圣人,就是能在这些变化之中做一个对的选择,甚至是,能够把握这些变化,通过这十二本纪就能够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变化转动的轮廓。
其次是八书,共分为八卷,其中包括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与平准书,分别记载的就是古代各项活动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比如礼节是怎么形成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其中天官书描述的就是星象,也就是西方的星座,详细介绍了星象的起源和发展,这一篇以后我们会单独讲一下,封禅书讲的就是祭祀,封禅书中的第一句就是:“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自古以来,就没有不封禅、祭祀的帝王,还没有吉兆发生的时候,帝王就抢着去祭祀封禅,根据司马迁的观察来看,还没有已经发生了吉兆却没有封禅的帝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帝王当真如此迷信吗?其实不是的,这个就像是今天求卜问命的企业家一样,真正成功的人心里都明白的很,他们知道自己的成功与命运又很大的联系,在古代,封禅代表的是一个朝代的运气,他们认为,这也是唯一能够将这种运气持续下去的方式。
再往后是三十世家,共三十卷内容,在秦朝之前帝王的统治一般都采用分封制,也就是给你一块封地,你自成一国,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听命于天子,到了汉朝时期诸侯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诸侯,十二本纪记录的是帝王天子的更替与发展,而三十世家记录的就是帝王天子下属国家或家族的更替发展情况,它们之间不同的是,十二本纪的视角更为宏大,读起来你会发现,真正的帝王天子的事迹,都会和命运牵扯过多,即算是没有那么多的谋略,但命运使然,人力在这种循环之中显得十分渺小,而三十世家却不同,它充满谋略,这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成为谋士、成为功臣看的是能力,但成为帝王,就要看命了,比如说燕召公世家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呢?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爱民的传统,再比如留侯世家的张良,陈涉世家的陈胜。
七十列传再往下的列传大多为人物列传,讲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传奇一生,普遍的行文风格都是先写人物生平,然后写他们的人生际遇,他们的经验得失和人生感悟,在这里就能看到不同人物处理事物的不同方式,我们都知道道家思想的继承者洒脱,那到底多洒脱呢?楚威王听说了庄子的贤能,希望让庄子来楚国做丞相,所以就让使者去拜访,结果庄子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钱给的也多,位给的也高,但是你想过吗?祭祀用的牛包装的也很好,穿的衣服也很漂亮,但是把它拉到祭坛的时候,它还能如自己所愿吗?所以你赶快走,别玷污了我,我就宁愿在这个小水沟里待着,也不愿意被束缚。
与之截然不同的就是李斯,李斯年轻的时候做过小官,过的是苦日子,他看到过老鼠在臭水沟里吃东西,也看到过老鼠在粮仓里吃东西,这个时候他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所以李斯这一辈子想的就是怎么往上爬,后来他首先就找到了一位名师,跟着荀子学习了帝王术,学业完成之后开始寻找机会,这个时候各国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李斯这人什么性格?从老鼠这事也能看出来,他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就去了秦国,之后先是做了吕不韦的舍人,从小开始,找到面见秦王的机会,然后把握机会,实现抱负,对一个想要入世的人来说,李斯的生平就具有着强烈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跟随着这些人物体验他们的人生,然后得出自己的感想,结合现实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处世方法,从人性至大道,这个就是历史的意义。
不过,历史都是人写的,这也就代表着任何书籍之中,肯定会掺杂很多个人情感,史记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司马迁在写汉朝的时候,会故意添加很多贬低的色彩,不过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即算是没有宫刑这回事,任何语言的出现,都必然会存在许多个人的情感,就像是你正在观看的这期视频一样,也添加了很多个人的感悟,这种感悟一定正确吗?这是因人而异的,所以《道德经》的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人类的表达是具有缺陷的,不过,放下成见,包容万物,由万物看万物,由万人看万人,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变化的规律,而史记就是一个标准的研究模板,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是白同学,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