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年11月16日—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也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的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郭老主张古诗新译,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翻译楚辞的学者,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郭老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再加上当时的“古诗新译”只是处于萌芽状态,郭老对楚辞的原意把握也不是特别准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现在的一些学校和初涉楚辞,想对楚辞有所了解的人们,仍然会把郭老的楚辞翻译做为学习的范本,有些地方对今人起到了误导作用,我认为有必要对郭老的楚辞翻译作一下点评。
由于郭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点评郭老的楚辞翻译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我这里的点评,并没有丝毫贬低郭老的意思。有一些东西不破不立,学术方面亦是如此。在肯定正确一面的同时,势必要推翻一些错误的理论,这些都是学术方面的争议,与人品的好坏没有关系。希望我的点评还不至于误导后学之人,这样,便达到了我的目的,我愿足矣!更希望有人能够推翻我的译著与评论,能够有一些更新的观点与论述。这样,楚辞的研究与发展便会向前又迈了一步了!
《离骚》今译——点评郭沫若之二
昔三后之纯粹兮,
古时候曾有过纯而粹的三王,
(丝无杂质谓纯,米无杂质谓粹。这里的“纯粹”,是指昔日三王纯而粹的美德,而郭老翻译的“纯而粹的三王”实在是令人费解,“纯粹”翻译之后等于没译!)
固众芳之所在;
在那时固然是群芳之所聚会。
(这里的“固”是汇聚凝固的意思,“所在”是指昔日三王所存在的地方,也就是三王的身边,和上一句联系在一起,就是昔日三王用纯而粹的美德,聚会了众芳(意指贤才)在自己的身边,郭老翻译的“在那时固然是群芳之所聚会”显然是错误的。)
杂申椒与菌桂兮,
木本的申椒、菌桂也多所戴插,
(这里的“杂”,是将申椒与菌桂杂种在一起的意思,郭老的“多所戴插”令人费解。)
岂维纫夫蕙茝?
不仅把香茝和蕙草纫成环佩。
(这里的“岂”是岂止的意思,“维”是维有的意思,“纫”是点缀的意思。和上一句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意思是说:在这些群芳的中间,还杂种了申椒与菌桂类的花树,岂止仅有蕙茝类的香草来点缀,用以形容昔日三王身边的人才众多,不知道郭老的“把香茝和蕙草纫成环佩”是怎么翻译出来的!)
彼尧舜之耿介兮,
想唐尧和虞舜真是伟大光明,
既遵道而得路。
他们已经是得着了正当轨道。
何桀纣之猖披兮,
而夏桀和殷纣怎那样地胡涂,
(这里的“猖披”原意为衣不系带,散乱不整的状态,引申为猖狂邪恶任意胡为,而不能翻译为“胡涂”。)
夫唯捷径以窘步。
总爱贪走着捷径而屡自跌跤。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有一批胡涂的人们会苟且偷安,
路幽味以险隘。
他们的道路诚暧昧而又加狭隘。
(这里的“路”和上一句联系在一起,它的原意应该是指的国家的前途之路,而不是指那些小人的道路,郭老在这里俨然是断章取义了。“幽味”的意思是昏暗,“险隘”的意思是形式险要充满危险。屈原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那帮垄断朝政结党营私的权贵们还在苟安享乐,他们哪里能够管国家的前途昏暗充满危险。这里屈原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对那些小人们的怒斥,而不是对小人们的道路狭隘与否所发的感慨!)
岂余身之惮殃兮,
我并不怕自己的身子会要遭殃,
恐皇舆之败绩!
我怕的是君王的乘舆要被毁坏。
忽奔走以先后兮,
我匆匆地在前在后效力奔走,
及前王之踵武。
我想要追赶上先王们的步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你既不肯鉴察我胸中的愚诚,
反信谗而齌怒。
更反而听信谗言给我以恼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我诚然知道梗直是不能讨好,
忍而不能舍也。
但我却忍耐着痛苦不肯抛弃。
指九天以为正兮,
我要请九重的上天做我证人,
(这里的“指”是用手指着的意思,而不能译为“我要请”。)
夫唯灵修之故也!
我悃忱地忠于君王并无他意。
初既与余成言兮,
在当初呵你既已经和我约定,
后悔遁而有他。
你奈何翻悔了,又改变了心肠。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我和你的分离也不怎么难堪,
伤灵修之数化。
只叹息你的为人呵太没主张。
附许继胜译本:
昔日三王用纯而粹的美德,
汇聚了群芳在自己身旁。
杂种着花椒、菌桂类的花树,
岂止仅有蕙茞类的香草来点缀?
那尧、舜之所以能成为正直的国君,
是因为他们遵循正路而走上康庄大道。
不像桀、纣二王猖狂邪恶任意胡为,
贪走捷径结果弄到无路可归!
那帮垄断朝政结党营私的权贵们还在苟安享乐,
哪里管国家前途昏暗充满危险。
我哪里是害怕自身遭到祸殃,
而是担心着楚国的存亡。
我急匆匆地前后奔波,
追及寻找前代贤君的足迹。
可你却并不体察这之中的情由,
反而听信谗言大发雷霆。
我明知直言劝谏会为自己带来祸殃,
总想忍住又舍不去报国的理想。
手指九天盟誓为证,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楚王。
当初你曾与我有言在先,
后来却反悔而改变。
我倒不怕被你疏远而远去,
伤心的是你毫无主张一再地改变诺言。
注:三王原文为三后,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代古代明君。
注:黑体字为郭沫若译文,黑体字上面为原文,括号内为我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