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它的作者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出身于楚国宗室贵族,学识渊博。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有“中华诗祖”之称。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评价其:“依蓓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由大雅歌唱,进入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一生经历坎坷,他少年时就志向远大,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十分同情贫苦的百姓。
屈原后来官至左徒,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为了振兴楚国,他对内辅佐当时的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曾经一度使楚国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齐楚联盟的策略很好,使得当时最强大的秦国也不敢贸然对齐、楚两国采取军事行动。
为了瓦解齐楚联盟,秦惠文王派出张仪来到楚国,花重金收买了楚国重臣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哄骗楚怀王,说只要楚怀王断绝和齐国的联盟,秦国就愿意给楚国六百里的土地。屈原看透了秦国的险恶用心,坚决反对和齐国断绝联盟关系。
于是张仪、靳尚等人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和诬陷屈原,让屈原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最后,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逐出了楚国都城郢都,开始了十四年的流放生涯。
楚国和齐国断绝联盟后,张仪撕毁了口头协议,楚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任何土地。楚怀王非常生气,倾全国之力去讨伐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抗衡强秦,只能割地求和。
屈原被放逐后,虽然遭受着冤屈,但他依然关心着楚国的命运,为楚国的不断衰弱,感到痛心。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下了郢都,楚国灭亡了。屈原在听到郢都被攻陷的消息之后,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在《离骚》当中,屈原讲述了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远大的志向,表达了坚持理想,虽然逢灾厄,也绝不与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反映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热爱,千百年来,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的读者。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无不对这首长诗推崇备至。
唐代大诗人李白讲:“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在屈原后的千年时光里,《离骚》已经成为了楚辞的代名词,“骚人”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代称。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著作里的经典名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了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要牺牲千万次,我也绝不后悔。
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坚持不懈追求的坚贞意志,每次读来都让人震撼。后来人们在表达坚持理想,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时,经常引用这一名句用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志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擦拭着心酸的眼泪,发出长长的哀叹,感叹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屈原虽然出身高贵,是楚国的贵族,是个士大夫,可是他始终没有远离底层的人们,始终同情着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种情怀,千百年后仍然感染着我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可以理解为,追求真理的道路又远又长,我将不遗余力地上上下下追求探索。它体现了屈原不畏艰险的求索精神,这份爱国情怀,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口渴,就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来充饥,饮用露水是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的典故。
据说:凤凰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梧桐不栖。也就是说凤凰只喝早晨的露水,只吃鲜嫩的竹子,只在千年梧桐树上栖宿,表达了诗人不与别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自己的年纪渐渐老去了,担心美好的品德和名声还不能树立起来。
屈原的这种对自我的高要求,读来时时让人感动,也让人警醒。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着,变化着,从未稍有停歇,春天和秋天也相互转换和交替,永无止境。
时光是那么匆匆,光阴一去不复返,想要做一番事业,珍惜时光,好好努力才是我们该做的。#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