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又是一年端午时,我们举家团聚,围坐在一起吃粽子忆故人。这个故人是谁呢?当然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的屈原。大家对屈原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他和文天祥、岳飞等代表了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气节。但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不是作为一个义士和爱国者的屈原,而是作为《离骚》作者的屈原。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对于中国的词赋,它就是方圆和规矩,是后世的标准,这是很高很高的评价。
《离骚》的创作背景
相信大家都比较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这里简单回顾一下:《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前)屈原被放逐汉北后的两三年里。汉北即是今天的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我们先来看看屈原为什么被放逐?我们知道,屈原是一直主张联齐抗秦的,但是国家内外向秦的力量很大,因此他被合伙陷害,而失去了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的利用价值没有了,就被放逐到了汉北。
简单说来,就是被楚摆了一道,这个我们后文还会讲到。
《离骚》整体评价
《离骚》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的。通读全篇,这是一首充满了政治激情与抱负的抒情诗,也是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影射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反复无常,因此对屈原的态度也多次反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但屈原毕竟是屈原,即使心里再有怨气,也不会像平常人家的怨妇,只会满腹牢骚、大吐苦水。他的“抱怨”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刘师培《论文杂记》中说“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对喻体灵活、生动而巧妙的调遣,基于中国博大的文化传统,让读者犹如在历史的河流中上下回溯,给人一种一气呵成、大气磅礴之感。
《离骚》的精妙构思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种构思用来抒发诗人的满腔抑郁和瞬息变化的激情有种出神入化的效果。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这让我们想起了庄子在《逍遥游》开篇中提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离骚》的外部结构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第二部分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的情节是:向重华陈辞、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
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离骚》塑造的屈原其人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四、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今天我们之所以纪念屈原,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离骚》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屈原的创作,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内心冲突和他全部生命的热情为作品打上鲜明的个性烙印。所以,他的《离骚》当之无愧了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我们爱其文,更爱其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