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天怼地的屈原,却不忍心怼一个人

《惜诵》是《九章》的第一篇,诗人用《惜诵》为题目,就是对自己受尽屈辱,极尽愁肠却百般不被理解的的叹息和控诉,作者叙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基本内容与《离骚》前半篇大致相似:故有“小离骚”之称。

如果说《离骚》是心灵独白,那么,“惜诵”则是控诉,向谁诉说,屈原选择了向上天控诉,因为他对人间的王深深失望了,于是,只能向上天控诉。

屈原虚构了一个道德法庭,法官由天地山川和各方神灵构成,屈原是原告,可是被告呢?那席上却是空空的,这样一来,严肃的审判成了屈原一个人的内心独白。

当然,即使是屈原的内心独白,但当他在天地山川和神灵面前诉说时,却是认真的真实而赤城的,不用隐瞒,不用粉饰,只求问心无愧。

这个虚构的道德法庭就是诗人心中的正义感和道德意识,而道德法庭的组成是诗人,或者人间最神圣的。这个道德法庭的法官是五帝,这个五帝并不是儒家经典系统中的黄帝炎帝和尧舜禹,而是五个方位的神灵,他们是东方的太皋,南方的炎帝,西边少皋,北边颛顼,中央的黄帝。他们是永恒的神灵,拥有道德与正义,有着比人间的君王还崇高的权威和正义感,因此,对于人间君王深深失望的屈原,把希望寄托在上天。让上天来审判人间的一切丑恶。

道德法庭的证人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是人世间永恒的见证,人所做的一切善恶都瞒不过他们的眼睛。无论白天黑夜,所有的丑恶都会暴露在太阳和月亮之下,因此,屈原请太阳和月亮来为他作证,他的忠心,他的赤城只有日月可鉴。

陪审团则是山川之神,遍布华夏的名山大川见证屈原的足迹,见证了屈原的人生历程,他热爱楚国的山川,热爱这片热土。他们就是道德法庭的陪审。

而被告席上是没有出现的宵小,这些人他们干的勾当都是见不得人的,也不敢在道德法庭上与屈原对质,然而,面对着神灵,面对日月山川,屈原心中坦荡,充满力量,因此,他勇敢的站出来控诉人间的不公平。

屈原一开始就说出他写《惜诵》的原因,就是想控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屈原从年轻时代就因为才华出众而被楚怀王重用,成为楚国的肱骨大臣,也是楚国的中流砥柱。他的地位,他的才华被楚国贵族嫉恨,而他推行的改革政策也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在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在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都在进行改革,只有秦国的改革彻底,但也是在商鞅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得以推行。可是其他国家不一样,比如楚国,在贵族势力过于强大,改革人亡政息,半途而废。屈原想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自然得罪一大帮贵族的利益,再加之秦国不愿意楚国强大,因此,在张仪的唆使下,楚国贵族为代表的靳尚子兰等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楚怀王耳根软,自然疏远了屈原,让屈原流放。

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这是他最愤懑的,然而,他更担忧的是楚国的前途和命运。楚怀王远贤臣亲奸臣,甚至被张仪欺骗,致使楚国的被强秦欺凌,这是他无法容忍的。

他的控诉转为忧伤痛苦,他竭诚事君,专心无二;而日月可鉴的一片忠心却成了“招祸之道”。忠而被谤,以致被疏而离群独处的事实。他向上天说自己被谗谤的原因,希望上天能够参验而考证。这种参验考证是可以办到的,为提出申诉作引。他申述自己言行的动机,一切皆是为楚王着想,并无他意,但却因此招祸。

虽然屈原内心万分忧苦。但从未把宠辱放在心上,暗示既不与小人比周,也不会对君王产生二心。他对于自己遭遇处罚倒不在乎,只是自己这样的结果会为国人所笑。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懑心情。他退而静默不言,恐无人知道自己的苦心;进而大声疾呼,又怕无人会听。他陈述自己走投无路的心情,只好寻厉神而占卜之。

屈原设想了一个占梦者,让他对屈原的劝告,厉神指出屈原有目的而无道路,劝屈原放弃忠君,如果再固执,那无疑是想登天而放下梯子,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他想象着楚王发怒后,本来同道的那些人都已离心背德,弃之而去。并用古代先贤的遭遇说明孝子忠臣被说成不忠、不孝,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最后,写屈原找厉神占梦以后的感想。楚国人观点如此,君王对自己的态度如此,留是不可能的,去,却又不忍,那只有洁身自保而已。屈原为自己设想了三条出路:一是儃佪,即逗留、等待,但这样唯恐再遭忧患;二是高飞远集,即远适他国,但不能确定到底去哪个国家;三是“横奔而失路”,就是与坏人们同流合污。但这三条路,选择任何一条都是十分不理想的,这使诗人更忧伤。这三条路都是不好走的呀,考虑再三的结果,还是另选其他的道路。最后,屈原用比喻之意,说自己还是保持自己美好的品德,远离这复杂肮脏的社会,决然独处。

屈原在对天地日月山川的道德法庭控诉人间的罪恶后,依然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要干净地在人间顶天立地地活着。这次诉说坚定了他的信念,延续他在《离骚》中的精神,这也是他精神的人格的力量,他最终守住他内心的香草——他的崇高理想和道德。

只是,他没有把迫害他的,也让楚国国运遭受灭顶之灾的罪魁祸首楚怀王押上被告席。他最终不忍心,何况,楚怀王因为轻信秦昭襄王而魂断秦国,死在异国他乡,因此,他无法在指责楚怀王。

全篇洋溢着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法庭,它由五方天帝、山川诸神、古代好法官共同组成。让他们来听取自己极度苦闷的倾诉,又虚构了一个厉神,让他在占梦时作答,如同女媭一样,给屈原以劝告和回答。这样的写法,使此篇诗作出现了一幅虚无缥缈的景象,起到了令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其次,此篇诗作以十分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诗歌从对天发誓,写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檮木兰”、“播江蓠”的精神境界,处处都写得波澜起伏,回旋曲折,扣人心弦,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所叙述的不幸遭遇,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一身,而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联的。再次,就是语言上的特点,此篇诗作直抒胸臆,语言真挚生动,朴素自然,尤其是“众口铄金”、“九折臂而成医”等众多民间成语的运用,通俗浅显,颇有新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