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离骚 >> 离骚简介 >> 离骚之慧读解1

离骚之慧读解1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刊头题字:谢秋林

▲屈原画像(张旺作)《离骚》之慧读解(1)

前言

千年的屈子,永恒之离骚。自小喜欢读,常常想象先楚,想象屈原。少时读书不求甚解,喜欢楚辞的华美奇诡,想象楚辞里所描绘的瑰丽自然,还有各类奇花异草,鬼怪神奇。但通读细解,却从来没有。这次重读,重在细节与感悟。全诗余句,每日几句,望能坚持。这是一条孤独的路,唯其孤独,方能静心,方能深爱。

关于“慧译解”

《离骚》的现代译本有很多,读了一些,仍觉颇有缺憾。个人感觉,这不是哪个译者的问题,也不是理解、表达或学识问题,而是两个不同语符体系的缘故。古代汉语,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不单纯是指那个字词表面,它们的后面是强大的文化负载、内涵外延都无法脱离历史背景与文化基因,所以字与词之间的联结以及由此联结所架构起来的空间形态非常复杂,任何简单的割裂行为只会引起语义大厦的崩塌。现代汉语则不同。简单,明白,却也失之单薄,有些时候甚至苍白无力。一个个语符被割裂,从语义的丛林里被剥离,因而如残枝断木,虽含其质,其长度、容量、颜色、形貌等等早已相去甚远。所以我想自己试着来译解。译解,强调语意的完整,强调语流与语词的内在节奏,不求韵。所谓译,当然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现代语言转化;同时,所谓解,就是在译的同时,增补必要的补充与引申。所以,这个“解”就相当于把那些被割裂的语符尽可能放回到其原本的语义架构中去,或者说找出现代汉语的某些语词之间的那些被漫长岁月所掩盖或抹去的深层联结,尽可能还原它们。让森林成为森林,而不只是一棵又一棵孤立又孤单的树。

当然,无论怎样读解,都是一家之言,个人主观色彩不可避免。译解不是翻译,也不是学术批评,只是一个尝试,一种态度。仁者见仁,权当一乐。

关于“慧说”

每日几句,译解浸淫,从细节处体悟语词的力量,感受《离骚》的艺术魅力,更多一些对屈子的理解。因此,“慧说”只是译解之时的瞬时感想,一般就事论事。捶胸顿足,抑或发发牢骚,发发神经,都无不可。总体而言,译解比较理性,而“慧说”则完全感性,没有章法,无关对错,笔墨所至,随性而为。

关于参考文献

主要参阅:

《楚辞章句》,[东汉]王逸撰,上海古籍竖排重校本。

《楚辞补注》,[宋]王逸注,洪兴祖补注,上海古籍竖排重校本。

《楚辞集注》,[宋]朱熹撰,上海古籍竖排重校本。

《楚辞通释》,[明末]王夫之撰,上海人民出版社PDF扫描电子竖排版。

《屈原赋今译》,姜亮夫译,北京出版社PDF电子扫描版。

《楚辞译注》董楚平译,上海古籍。

《楚辞全本全注全译》,林家骊译,中华书局。

楚辞译注,自古以来,版本甚多。以东汉王逸本、南宋洪兴祖补注本、南宋朱熹本影响最大,学界相关研究也多以此三本为基础。故此次重读也选取这三本的最新版(均出自上海古籍)作为译解的重要参考(王夫之本由于是电子扫描竖排版,阅读颇费力气,故译解时偶作参考。其本注重整句语意,注释较简,诠释发见都很有文采)。其中洪兴祖本是在王逸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五臣本、还有其它的一些前人注释,并增加了自己的补注和勘误,其态度真可谓严谨,各本注释齐备,实为不易,亦是吾等后人阅读参看之最佳材料。朱熹本也是在王逸本基础上的注释,二者相较朱熹本注释略简省,着重整句的理解。

译解时也会参考后三本。均为今人之译注本,比较已阅部分,姜本有点老了,时代特色明显(类似的还有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本,原书未找到,电子版的读了一些,基本不做参考);董本注释皆有出处,此点甚好。有前人观点,亦有自己态度与看法,看得出老一代学人治学态度之严谨。林本特征不明显,其注释多不标明出处,不喜。三本的翻译都采用现代诗歌形式,有韵。

译解过程中也会参阅一些网络资料,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细节或有歧义的地方时,会查阅期刊网学术论文,以学界权威意见为主要参考方向,有些时候也会迁就自己的个人主观理解。

▲湖北经视纪录片《屈原》片头读序言

先读序言,与古人对话。比如王逸序、朱熹序。王逸怎么读,朱熹怎么读。王逸从离骚中看到了什么?朱熹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

比如:“离”何解?“骚”何解?王逸说“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这个解释比较符合我的理解。而朱熹本人未作解,只援引班孟坚与颜师古之释义说:

关于屈子自沉的原因。王逸认为:“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朱熹则说,“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沈而死。”细细品读,二者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前者重在揭示生存之条件与生命之价值,是一种绝望之后的主动放弃;后者更多的则是家国情怀,生命本身成为家国情怀的负载。当所负载的东西被抽空,躯壳也就不具存在的必要了。前者重在精神,而后者在品格。

关于《离骚》之艺术特色。王逸直抒胸臆,“《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温,雅,皎,朗。用词真准确啊,此四字不正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么?而“清高,文采,志,不遇”等区区数字则更将这君子的品格与际遇勾勒出,令人扼腕。而朱熹则又援引前人之论来框定要义后再加注,“淮南王安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又曰:‘蝉蜕于浊秽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宋景文公曰:‘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矣。’”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家与思想家自古之分野。王逸以文学之心论文学之作,对屈子是真爱,而朱熹毕竟是理学家,理必须在前,学术味浓厚,而情感的表达已隐于理后。

读1-8行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4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5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6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7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8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慧译解

天帝颛顼,高阳之血脉,绵延至今;德义惠及多少远代子孙啊,如君,如我。吾族先王伯庸,承续天帝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恩泽后人,及至于我。寅年寅月寅日,天命降我于世。此年时日月,乃阴阳之正中,合天地之法度,先王察之,以卦赐我美名:正则为名,灵均为字。平以法天,原以法地。呜呼!想我出生之时,既已内含天地如此之美气,又怎敢不勤修绝远之才?安社稷,解国患,威能制强御,仁能怀远人,为我所求,亦我所能。外亦修身清洁。幽幽香草,江离白芷,日日披之,以为衣,以为被;青青秋兰,异香藏于深山丛薄,采之系之,以为佩,以为芳。可是,这岁月是如此的匆匆啊,日子在一天天汩然流去!我的天命,我的德修啊,何时何日可以!时不我待,岁不我与!那些朝阳与落日啊,我却从不曾辜负。沐着晨曦上山拔木兰,又披着夕阳下洲采宿莽。木兰宿莽,不死不枯,天性也,亦我心也。

慧说

汉字真是美啊,楚辞真是美啊,简简单单的一些字,怎么就能在屈子的笔下产生出那么大的魅力!可怜我屈子啊!一面以江离白芷,秋兰香草修身清洁,一面却又怅然太息。岁月是如此的美丽又匆匆,此身如此高洁,却又无人可期无情可系!真是爱错了人,爱错了国,爱伤了心啊!可是这错,又永远得不到纠正,因为他本就不想纠正。多么美丽悲凉的绝望啊,采木兰有什么用?采宿莽又有什么用!唉,可怜我屈子啊!

▲屈原画像(张旺作)

(未完待续)

.8.25于杭州。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潘艳慧

半尺牍,一素心,感谢相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