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例
分享一线教师精品课例
学校: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
课名:《魂归来兮,哀我何悲——从屈原说开去》
教师姓名:覃璐
学科版本:部编本语文
年级:高二年级
获奖情况:福外高“希望杯”赛课特等奖
核心素养目标
1.学会提炼与归纳材料,找出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2.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懂得从作品中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有“理解之同情”而不轻易下主观臆断;
3.培养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体悟家国情怀与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提炼与归纳材料,找出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懂得从历史作品阅读中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体悟家国情怀与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教师活动:在之前的几节课上我们已经读完了《屈原列传》,了解了屈原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的人生遭际,他为楚国奉献毕生心血,直至最后以自沉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大家一定对他形成了一些初步印象,有没有同学表达一下你对屈原的初步印象?预设:一个变法失败的人,一个自沉了结自我的人,一个被君主流放的人,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从大家贴上的几个标签来看,似乎对屈原都抱有相对不是那么正面的印象。的确,从今天成功观来看,屈原似乎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典型,甚至还有点失败,然而几千年来屈原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象征,王国维评价他:“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与他有关的课文还在全国高中课堂传诵,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所以本节课老师想从这个问题进入:屈原是一个成功的人吗?他还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吗?2.学生活动:学生用平板抢答,表达自己在学完《屈原列传》之后的初步印象。3.设计意图:(1)学生总结归纳对屈原的初印象,表达困惑。(2)引出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从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一:穿梭时光,重回历史1.教师活动:课后大家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或为屈原感到哀婉发出一声遗憾的叹息,或为屈原的爱国气节所深深打动,或为屈原的自我了结的方式感到疑惑甚至不解,即使是司马迁读了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后,“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却“自令若是”,也认为屈原以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完全可以在诸侯国之间游走,获得新的从政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必自沉结束生命。与其意气争论,不如我们直接回到历史语境,重新认识一次屈原。:穿越回屈原的年代,为屈原的人生重写结局今天我们试着借助《屈原列传》和屈原《离骚》以及一些历史背景材料,回到历史的那个年代,来一起探讨一下,屈原是否真的还有别的选择?注意:要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并做出自己对他的评价,需要有理有据,多角度,因此主客观因素都要考虑到。我想如果要分析屈原自沉这一事件,主观上至少应该理清屈原的出身以及他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客观上我们则可以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和楚国困境来谈谈,而主观与客观又产生了什么冲突?这些矛盾是怎么把屈原推向汨罗江深处的?老师板书,学生上来讲的时候,老师写板书总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汇报,以思维导图方式呈现,老师点评补充。例:主/客观角度+观点+出处+结论从主观的角度来看,首先,屈原出身贵族,他以自己是楚三王之一熊伯庸的后代而自豪,对楚国抱有强烈的认同感,《屈原列传》中讲到“楚之同姓也”,《离骚》中讲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所以楚国如果不复存在,他也不再有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更不会背叛楚国去别的国家从政。2.学生活动:(1)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提炼与归纳,找出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认识;(2)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搜集与整理,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形成小组的思维导图;(3)使用平板提交思维导图;(4)小组派成员上来进行全班讲解,有理有据梳理出屈原投江的原因。3.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和提取、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学会团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全面理性地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养成有理有据解释问题的思维习惯。活动二:拨开迷雾,精神传承1.教师活动:通过解读这些历史材料,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屈原的投江是他必须做出的,无法回避的选择,这是屈原所在的战国乱世也是他自身思想性格,主客观二者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历史悲剧。同时,我们也更加坚信,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也不会说屈原是一个失败的人,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当然不是要学习屈原在走投无路之时就以自沉了结生命,那我们应该从屈原身上继承到怎样的精神遗产呢?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屈原是________________(品质特点)的,当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老师出示例句,学生提交后与全班分享:例句:屈原是清白的,当楚国朝廷被群小左右,被利益缠绕,惟有屈原坚守着清白的人格。屈原是清刚的,当国家危亡当前,他不顾政敌汹涌,毅然以深远眼光予以坚决还击。2.学生活动:(1)在第一部分的阅读提炼的基础上,完成对屈原精神的开掘与概括。(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填空题,并在平板提交。3.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语言能力,体悟屈原的精神品质,实现语文价值观教学目标;(2)践行并完成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素养目标。活动三:回扣过去,学以致用1.教师活动:如何认识、评判历史人物?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屈原在大家心里终于重见天日,我希望大家不光能拨开屈原身上的迷雾,更能拨开我们心中的迷雾:如何认识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想大家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不能只通过只言片语就开始主观臆测,而是要学会全面深刻了解之后再谨慎地做出自己的判断。有理有据表达观点,有情有义看待世界。其实除了本单元我们也遇见了很多历史人物,比如李陵、司马迁、苏武、贾谊等,他们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形象的不同侧面,这些评价综合起来共同组成了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比如说,司马迁……(请一个小组上来填李陵,互相帮助,台下同学可以帮忙)表格如下:我想如果大家没有学过《屈原列传》,没试着读一读《离骚》,我们可能都无法理解屈原,他永远在我们心中只是一个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失败者”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些文学的阅读,我们能真正走近他们,认识他们,看到他们内心的痛苦,看到他们的无奈,从而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们的伟大之处。其实本单元我们也遇见了很多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们形象的不同侧面,这些评价综合起来共同组成了我们对他们的认识。2.学生活动:(1)回扣已学课文,回忆已学的历史人物;(2)从已有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出发,感知认识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3)依照已有理解小组合作完成表格。3.设计意图:(1)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对屈原一个人的理解,来串联起对本单元其他人物的认识;(2)从演绎法到归纳法,从多个人物的品评中总结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有情有义、有理有据。课堂小结1.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交流,我们意识到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如果只认识《苏武传》中投降的苏武,而没读《李陵传》,我们不会知道李陵在战场杀敌是多么勇猛,就更加无法体悟他处境的无可奈何与投降时的痛苦与纠结;如果没有读过《报任安书》,我们可能也不会知道,司马迁并不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人,他决定活下去的那一个瞬间,他带着屈辱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多么煎熬与折磨。这可能就是文学的力量,他让我们看到人的软弱,更让我们看到人的坚强,让我们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一个个富有感情的复杂的丰富的人,他们都是那样鲜活又热烈地活过,为自己梦想与使命矢志不渝地坚持过,奋斗过,奉献过。我们之前讲过历史当然无法完全客观,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们最终可以明白,全面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带有理解之同情看待每一个历史中人的选择,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不是吗?历史真相当然再一次百分百还原在我们面前,但是我希望我们都能带着全面理性眼光触摸这个世界,带有理解之同情看待每一个历史中人的选择,希望我们之后每一次回望都不再只有悲伤,而能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向上力量。魂归来兮,哀而不伤……2.学生活动:(1)感受体悟,总结升华。从文学阅读中养成全面看待世界的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2)从历史人物中吸取能量,从而正视自我,反思自我,写一篇课堂体悟。3.设计意图:(1)回扣课堂主题,首尾呼应,升华课堂;(2)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懂得从历史作品阅读中理性、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有“理解之同情”而不轻易下主观臆断。教学反思
如何理解古人的言与行?当其人其文对于今天的你我过于“陌生”,人们一时间无法把握他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语文教学又能做些什么?屈原,一位先秦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的文学表达和政治理想,他在汨罗江畔的心肠百转,身处21世纪20年代的我们,还能对屈原进行怎样的解读与纪念?本次赛课之所以选择司马迁《屈原列传》,即出于上述原因。基于实际授课状况与课后总结,下面就教学亮点与不足进行如下反思:
一、教学亮点
1.知人论世,以文解心
选择司马迁《屈原列传》这篇传记文而非其他文类,为的便是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最核心的方法,即孟子所言“知人论世”。文学是人学,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通过解读、分析文本,最终达致理解历史中人的目的,是人文教育的关键所在。我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努力令学生感知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时代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司马迁为何这样写他,如此书写的背后又有何种心意作为驱动?只有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对话、沟通,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传统,继承先贤的精神价值。
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语文学习终究是以文本为中心。在熟练掌握书写表达之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正式赛课之前,已提前向学生布置足够丰富的阅读材料,包括司马迁《史记》中有关苏武、李陵、贾谊的篇章,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等。这类工作的重要性在于,放手让学生尝试主动学习,学着通过对周边文本的阅读,促进他们能够对《屈原列传》打开更多的思考维度和阐释空间。这是学术研究的常规做法,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夯实基础的必备手段。没有阅读,无以谈语文。
3.AI赋能,教学相长
一堂课的好坏,除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参与至为重要。AI技术的使用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追求,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能被看见,让学生的疑问成为推动课堂前进的动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在台前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本次赛课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一位学生的启发。在分析屈原投江原因的时候,我曾将主客观原因分别进行分析,然而思维一直有窒碍。直到有位学生提出可以将主客观原因关联起来,始才恍然大悟:正是屈原的主观特质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才将屈原推向汨罗江。这一次是学生打破思维局限,为之后的语文教学指明方向。此外,在赛课当天,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也激发出我的更好的精神状态。师生配合无间,才使这堂课变得生动、多彩。
二、教学不足
1.忧患得失,心态待稳
一次赛课过程,虽然增加了竞争的气氛,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中获得成长。如果忘记了赛课的初衷,而过度聚焦结果的得失,则会放大内心的焦虑感和紧张感,从而使自己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呈现好一堂课,不仅需要对教学环节的细致把握,还应该学会平衡自己的进取心,以更加踏实、稳重的状态应对一切。这是今后应当多加磨练的。
2.合作其表,散漫其里
小组合作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课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虽然此次课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很多学生其实全程都游离在集体讨论之外。小组合作探究应该真正发挥小组作为共同体的作用,应该提前安排好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使得合作效果达到最大化,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目的。
3.课堂翻转,有待开发
尽管此次课堂利用平板,主要使用了讨论与抢答等功能,实现了一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想,但是畅言系统中仍有许多互动功能有待开发。平板技术的出现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师生课堂沟通的问题,甚至可以实现学生自学、自查、自考,如果能把这个功能利用的空白填满,则能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
以上就是我本堂课的教学反思。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希望每一份努力都能到达它最终能去到的地方,希望自己作为一名新老师能早日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评审点评
评审一:开课就极富有设计感,看似起课平淡,实则别有匠心,“屈原初印象”的环节,一下子就搅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很巧妙。其后的设计,紧紧围绕主问题“屈原为何要投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不俗,认识独到;教师也能相机点拨,相得益彰。结课时,与开课形成结论的反转,把课堂推向高度!不足是:学生一些精彩发言,教师的敏感性有所欠缺,对其价值评估不足;另外,老师在屈原以身殉道的这个点上,理解深度有限。
评审二:本节课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教师有极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理性地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养成有理有据解释问题的思维习惯;智慧课堂的运用非常娴熟,“立德树人”的目标也能贯穿始终,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课例作者
覃璐编
Dar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