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被称为第一等好诗字字传神,抒写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影响深远。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后人称为“诗圣”,名垂青史。杜甫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是他诗作的主要特点,他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著名的五律《春望》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宋代诗人方回称之为:“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国破山河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大意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城春草木深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唐太宗为太上皇,世称肃宗,改元至德。逃难中的杜甫闻讯,即将妻儿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只身一人北上投奔肃宗,打算在乱世中有所作为,报效国家。然而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解至已经沦陷的长安,这样他跟朝廷、跟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抒发乱世情怀的名作。

感时花溅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紧扣题目,描写所见所闻。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山河依旧,可是城池破败,田地荒芜,野草丛生,荒无人烟,一片萧条凄凉景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今人顾随《驼庵诗话》说:“(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恨别鸟惊心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说: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并赋予深厚的情感,获得了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持续了一个春天,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诗人被扣留在叛军营中,得不到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而妻儿也没有他的消息,甚至不知道他在何处飘零。“家书抵万金”,这一句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诗人的这种乱世情怀令人震撼,也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烽火连三月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不断,家信不至,一时间家愁国恨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作为有着强烈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诗人,内心自然焦虑至极,彻夜难眠,搔首徘徊,青丝变白,白发脱落,以至于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刻画出了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感人至深。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清人吴见思《杜诗论文》说:“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另外,句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这就是后人所谓的“一字传神”。

白发搔更短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