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穿越到公元前年,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徘徊在汩罗江边。坐在船上的渔夫,认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就问他为什么会在江边?屈原悲愤地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夫不解其意,只是劝他离开,因为江边风大浪急,渔夫怕吹到这位楚国大臣。但让渔夫始料不及的是,沿江而行的屈原,突然纵身跃入了汩罗江,这位有着高贵灵魂和满腹才华的浪漫诗人,最终选择了以这种方式离开人世。屈原,一个痴迷于诗歌创作,对生活充满眷恋的诗人,为什么会选择以这种惨烈的方式告别世间呢?公元前年,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家境优越,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屈原的身上,散发着高贵而浪漫的气质。虽然出身高贵,但屈原却经常游走于田间、地头及河边,找一些樵夫、猎人、渔翁、蚕女等采集民间歌谣,然后把它们加以整理、吟诵,这为他之后创造出文学的一种形式——楚辞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投身于政治,那么屈原就是一位浪漫而伟大的诗人,读他的文字,细腻、温柔而和煦,整个身心都是愉悦的。比如这首诗歌:“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蘋兮弛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这是屈原写的《九歌.湘夫人》,翻译过来是: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蘋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诗人以浪漫的情怀,写出男女之间的相思,诗意缠缠绵绵流淌着柔情。只是才名于世,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并不是好事。屈原享有盛名,在二十多岁时就被楚怀王重用。可以说,踏入仕途,屈原就是把自己扔在名利场中角逐。我们常说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必有纷争,只是仕途中的纷争更残酷。当时的楚国是个大国,但到战国后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更为激烈。秦国通过商秧变法实力大增,有着统一六国的野心。当时的屈原官至左徒,仅次于宰相,负责对外接待和应对各诸侯事情,可以说是楚国的核心人物。屈原高瞻远瞩,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屈原的主张是“联齐抗秦”,再找机会实现六国统一。纵观当时局势,屈原的主张是很好的政治谋略。但是,他的雄心壮志,一直被各路小人所阻,谣言如同利箭,最终将他刺得体无完肤。《史记》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楚怀王让屈原草拟一份法令,这份法令属于国家机密。所以,屈原正在写的时候,一位平时就很妒忌他的士大夫,想要抢先看。屈原自然拒绝了对方的要求。结果,这位士大夫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言,说屈原目中无人,总是自夸海口,说任何法令起草和颁布,如果没有他就不成。楚怀王听了很不爽,渐渐地就疏远了屈原。毕竟,楚怀王当初就是欣赏屈原的才华,才委以重任。结果士大夫的谣言,离间了的君臣之间曾经的信任。《菜根谭》中有句话说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屈原是位诗人,骨子里是浪漫的,心里是装满情怀的,却唯独没有防人之心。屈原并不知道有人中伤自己,依然尽职工作。而他的尽忠尽职,在楚怀王那里却是越界的行为。楚国内部小人横行,让人防不胜防,而外部也有人妒忌屈原,为屈原改革内政、振兴楚国制造种种障碍。秦国的张仪出使楚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仪悄悄勾结贿赂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还有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共同破坏齐楚联盟。结果,屈原去齐国无功而返。但是,本应杀掉张仪的楚怀王,却听信宠妃的话而放走了张仪。屈原很生气,质问楚怀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而是放走他呢?楚怀王也后悔,但怀王也是要面子的,心里又对屈原的质问很不爽。再加上,楚怀王昏庸,在身边人忽悠下,竟然和秦国联姻,导致屈原提出来的“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失败了。任何事情出现差错,总要有人背锅。于是,屈原就成了罪人,被楚怀王下令放逐到汉北,也就是现在的湖北一带。因为谣言而被一个人误解了,这只能说是烦恼而已。如果被许多人误解,这就是悲剧。很不幸,屈原已经走上了悲剧的路。如果此时回头,果断放弃仕途,不再关心家国,而只关心自己和诗歌,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悲惨结局。屈原不肯屈服。即便被放逐,屈原也没有向权贵低头,骨子里的灵魂是高贵的,是不容亵渎的。在放逐期间,屈原把精力投入到创作之中,也就是在这忧愤之时,屈原写下了《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诗句中不难读出,屈原空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之才,却无施展之地。在此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同时开创了新诗体——楚辞体,也叫骚体。屈原的《九歌》《天向》《九章》等等,都是以骚体风格呈现,可以说是给沉闷的诗歌世界注入新的活力。后世也有许多名家,比如东方朔、刘向、宋玉等人在创作上,开始对屈原的楚辞进行模仿。西汉时期的刘向,还曾编辑16卷诗歌,因为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诗卷定名为《楚辞》。屈原的楚辞体诗歌,诗意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每每读下来,都是那么的激扬、炽热,偶尔也细腻、缠绵。诗人的浪漫情怀,注入诗歌中,既有浓郁的情感,也有深遂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才华终究无法与残酷的政治搏弈。屈原的悲剧人生就在于,骨子里的爱国情怀,让他难以割舍,最终将自己葬送。公元前年,秦国讨伐楚国,并且占领了多个城池。同时,秦王邀请楚怀王参加会盟,屈原等一些忠臣,认中其中有诈,力劝楚怀王拒绝。但是,楚怀王在儿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被扣留,三年后死在秦国。这件事对屈原打击很大,同时也很悲愤,但又无奈又无力。后来襄王即位,屈原本着振兴楚国的愿望,用心辅佐襄王,以期让楚国恢复强国,但是襄王偏听偏信,在子兰等人的谣言中,又把屈原放逐。尽管心有不甘,屈原依然坚信,终有一天会让楚国变得强大,而全然忘记自己被放逐的凶险。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前往江南,路途遥远且环境恶劣。屈原忍受着身心巨大的创伤,充满温情地写下“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但这愿望,终究没有实现。公元前年,秦国攻破楚国都郢,屈原面临最好的选择方式就是离开楚国。但是,屈原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不允许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屈原没有远走他乡,在楚国巫郡攻破时,他绝望地徘徊在江边,说了最后一句“宁葬鱼腹,不染尘埃”之后,跳下了汩罗江。一个被谣言扼杀的高贵而浪漫的伟大诗人,就这样带着对故国家园的眷恋沉入江中。纵观屈原一生,既有报国之心,也有济世之才,但却没能摆脱掉谣言的中伤,谣言如同利箭,将他刺得体无完肤。如果说楚国被灭让他绝望,不如说谣言让他无力招架。人最怕的不是面对面真刀真枪,而最怕的是暗处射来的冷箭,让人防不胜防。屈原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如此忠心为国,坦率做事,为何屡屡被迫害?那就是来自于暗处的谣言,最终离间了君臣关系,才让他的报国之志落空。屈原走了,葬身于汩罗江中。而他走的那天,是农历5月初5。楚国民众知道后,为了不让屈原的尸身遭鱼、龙吞食,纷纷朝江里扔食物。后来传说,他的妻子梦到屈原告诉她,民众们用来祭奠他的食物,都被蛟龙抢走了。因为蛟龙畏惧五色丝及竹叶,所以,他的妻子就用竹叶包成了粽子,上面用线缠绕,就是现在的粽子。从此,民间有了端午节,端午节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后来的赛龙舟活动,据说也与屈原有关,说楚国民众想划龙舟去救他。屈原很伟大。虽然出身富贵,富有才情,但他却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没有置身事外,即便遭遇不公,依然没有退缩。屈原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知识遗产,那就是他开创的独一无二的楚辞体,而他的代表作《离骚》,不仅感情炽热,文字优美,同时具备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更是让世人惊叹。拥有高贵灵魂的诗人屈原走了,即便是死,也没有向权贵低头;拥有浪漫情怀的诗人屈原走了,身后留下新诗体,以及许多优秀的诗歌供世人欣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209.html